《恶之花》(波德莱尔)的全文、及介绍

问题描述:

《恶之花》(波德莱尔)的全文、及介绍
五十分,拜托你们了.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1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恶之花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创新之二在于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忱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命运不济,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所说的:《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波德莱尔有一套诗歌理论,运用到《恶之花》中.首先是通感,同名十四行诗指出了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随后诗歌作了具体的阐发,表明一切感觉是相通的.在其他诗歌中,波德莱尔提出诗歌应该同别的艺术相通(《灯塔》、《面具》).波德莱尔认为通感是一种“联想的魔法”,属于“创作的隐蔽法则”,艺术家由此能够深入到艺术的更高级的殿堂.雨果称赞波德莱尔“创造了新的颤栗”.
  他主张运用“艺术包含的一切手段”,他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表现抽象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在他笔下,时间、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都拟人化了,也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诗人需要发挥想象:“想象是真实的母后.”波德莱尔将想象看作各种才能的母后,认为是天才的主要品质,能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以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
  《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少妇》、《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 《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书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花》是毒草.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去信称赞这些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