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描述: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蒋中正没有给张学良发布不抵抗命令
许多人把东三省的沦陷怪罪于蒋公,世间也广泛流传是蒋中正曾有一手谕给张学良,不让其抵抗.但张学良明确说过,“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可能要占领全中国,我想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借口扩大战事.我们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最后不能杀不出血.杀到全中国来了,我们只能拼死一搏.”张学良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解释:“当时的中央不是蒋总统,是孙科.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认那时判断错误.我下令不抵抗是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除了所谓“错估局势”,张学良还有不愿直说的原因,那就是东北军根本不是日本关东军的对手,如果抵抗就是全军覆没.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中帼军阀们,都是靠部队多少而存在的,没有了东北军,就没有了张学良的地位.张学良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因而下令不抵抗退回关内.
蒋中正不是不抗日是为抗日积蓄力量
东北失守之后,蒋中正不同意抗日的主张.但从蒋中正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强烈的民族主义份子.他真的不抗日吗?从台海两岸的史料都可以证实,蒋介石并不是不抗日,而是在抗日的战略时机上和张学良有严重分歧,蒋中正主张攘外必须安内(不是攘外必先安内).这种政策主要出于两个考量:一是当时中国虽结束了军阀割据,但政令难以统一,尤其是拱产谠不仅仍拥有军队,并割据陕北一方.蒋中正和张学良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蒋对拱产谠的本性有相当的了解,深知如果不铲除红军,它会利用抗日之机得以发展而后患无穷.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围剿哄军和拱产谠,虽然前四次失败,但第五次获得成功,红军被迫进行所谓“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溃退.溃退到陕北的哄军仅剩下几万人,蒋介石多年的艰苦剿拱,终于有了眉目,他怎么让它功亏一篑呢.二是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无法与日本匹敌,必须尽量争取时间,以储备力量.蒋中正深知两方的实力,如即此仓卒应战,只有自取败亡.蒋的策略是,尽量避免全面抗日的爆发,以争取时间组建更多师团,建造兵工企业,构筑能够对日作战的国家能力.这在国际上有先例,法国割两省给普鲁士,是由于实力悬殊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后来有实力再收回.1934年,蒋中正把为抗日而建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直属蒋直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四川、湖北等大后方创建军工厂和重工业.但蒋中正为什么不把他的想法告诉群情激昂要求抗日的中国民众呢?因为如果作为当时中国领袖的蒋介石公开这种战略部署,等于告诉日本人,中国正卧薪尝胆,准备全面抗日,会刺激日本鹰派提前全面侵华.当时中国知识界对此保持清醒头脑的是胡适和他的弟子傅斯年等人,他们也赞同先做准备再抗战,但是其他国人不理解蒋公.
之后八年抗战卫国的历史事实已证明,蒋中正不仅坚定抗日,而且领导了整个抗战主要战场.在这场战争中206位将军战死疆场,陆军牺牲,失踪共321万1419人,海军舰艇全军覆没,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正是这群中帼军人保卫捍卫了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尊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牛刀小试4
下一页:第二问不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