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本身的工程确实伟大!

问题描述:

万里长城本身的工程确实伟大!
可无论从战略的角度或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建造万里长城是否存在决策的失误呢?
为什么不把建造“超级围墙”的财力用到军队建设上,而后再一鼓作气地打下北方边疆,既扩大了国土疆域又一战永逸呢!我很疑惑统治者作出这个决策(我可没说败家子、脑残、愚蠢)是否有当时的什么环境因素?
注:这个提问一星期内是不会关闭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观察历史,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古代中国进行的南北对抗除了明太祖是由南而北取得成功其他基本都是北方取胜,冷兵器时代,北方彪悍的民风,强力的骑兵始终是战斗力强大的保证,北方军队很少在对抗中处于下风.

那个年代中原军队战斗力远不如游牧民族,修建长城起于战国秦、赵、燕等北部各国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修建长城,其时战国混乱,各国中原逐鹿尚力不从心哪有能力游牧民族兴兵,即使是统一后,别忘了汉高祖平城之战险些全军覆没葬身白登,游牧民族本身民风彪悍,又有良种战马,中原军队骑兵建设普遍较差,那个年代骑兵对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是有绝对优势的,成百上千战马冲锋而来,仅心理压力就是巨大的,更遑论战斗力和机动性的差距了.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游牧民族与中央政权根本的不同,之间不是政权与政权的斗争,而是政权与流寇的斗争,相对中原较稳定的政权与农耕传统,城乡田体系,游牧民族性质就决定了其处于主动地位,面对广阔的国境线,可以任意选择时间地点可以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当中央政府集结力量反击时又已经洗劫完毕,想追击机动性又不足,而且即使有强大的军队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种战争不是常规的占领都城就算结束,茫茫大漠,空有一腔力气无处发泄,只有定居形成据点,压迫游牧民族空间,使其农业化,但是环境又不允许,历来就有鼓励拓边的政策,但是进展缓慢,自然条件恶劣,难以为继,使得游牧民族的农业化进展缓慢,同时一直壮大,始终威胁着中原政府.

政策上,北方条件恶劣,与现在不同,贫瘠的土地养活不了人口,无法形成大型的定居点,而没有稳定的定居点在古代就相当于没有实际控制,整个北方对农耕文明发展来说意义不大,中原政权对其欲望不大,没有寸土必争的必要,战略上不主动.

面对高机动的骑兵部队,中原政权无力抗衡,军事代价太大,修筑长城即是那个年代克制骑兵袭扰的最佳方案,最大程度地遏制了其机动性的发挥,迫使其进行中原军队擅长的阵地战,同时起到了预警作用,是当年最佳的解决方案,有其必然性.

说到底,还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由于文明特性的不同,决定了交锋中双方的角色,农耕文明有先进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但是政权特点上就有其保守性,游牧文明文化较落后,经济也不发达但是具有侵略性,对他们来说弱者是无法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的,武力强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生于马背上的民族自然比生在摇篮中的民族战斗力强,历史上许多先进的、文明的政权都是被文化上远劣于自己的异族毁灭的,秀才打不过流氓,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落后的文明可以在形体上征服先进的文明,但是最终会被其先进的文化而同化、征服,这是历史的必然.

长城就是文明间冲突与妥协的产物,是那个时代最佳的解决方案,出现是必然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