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下鸿门宴中的张良

问题描述:

评价一下鸿门宴中的张良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水龙吟》 当年博浪金锥,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便论功三杰,封侯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欲仿始皇击节叹曰:“嗟乎,能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不亦可乎?
张良问刘邦的两个问题不能忽略.第一个问题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的回答是: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这里刘邦称给他出计的人为“鲰生”,即浅陋无知的小人,可以说刘邦表面上是在骂出计者,其实是在委婉地向张良承认自己的错误:轻易听取短视建议,操之过急,引来灾祸.如果刘邦固执己见,张良出什么主意都没有用.作为谋臣,张良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要先明确刘邦对自己的轻率行为是什么态度.只有刘邦否认了“距关,毋内诸侯”这一计策,张良才好出主意.张良的第二个问题是: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这个问题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双方的兵力.课文第一段有一处背景交代,项羽有三倍于刘邦的兵力.刘邦面对这一现实,只能“默然”之后承认“固不如也”.至此,张良才出了个你评价为“不是主意的主意”:硬拼是不行的,只有向项王示弱.而精明的刘邦得知张良与项伯的关系后,立即抓住了项伯这根救命稻草,又是祝酒为寿,又是约为婚姻,尽情施展他的政治拉拢手段.
按照古代礼仪,宾主之间相对时,宾东向,主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从座次安排可以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不及项伯.侍坐的张良自然看得分明.范增采取的两步行动都没有结果,项伯起了重要的作用.项伯可以为“义”所驱,不惜泄露军事机密去救有恩于自己的张良;他同样可以为了“义”而不顾政治利害,去救刚联姻的亲家刘邦.可以说,张良早已估计到了这一点,所以对范增的进攻没有采取行动,但绝不是没有反应.提倡“急击勿失”的范增在前两步行动失败后,必然还要采取第三步行动.但是他的第三步还未想出来,张良就采取行动了——见樊哙.樊哙一见张良就问—— 今日之事何如?” 可见樊哙有多焦急!张良是找对人了.而张良的回答则把宴会上的紧张和紧急一古脑儿倒给了樊哙,樊哙下面该干什么,是不用张良教的.张良抢在了范增前面,争得了主动权.
虽然是樊哙提出不必辞行,并和另外三位将领护送刘邦回营,可是留下的是张良,他担当了重要的任务:稳住项羽,拖延时间,以保证刘邦有足够的时间回到军营.此外,他还要面对杀气腾腾的范增.张良不但富有谋略,还很勇敢,难怪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说.
张良:张良在项伯来告密时,却能不慌乱,而是引荐项伯来见刘邦,并且借项伯让刘邦向项羽道歉.可见他的从容镇定,以及力挽狂澜的能力.在宴会上,他能在形势紧迫时,把樊哙叫进帐里,从而缓解了刘邦的压力,可见他出人的智谋,有及对人性格的准确把握.张良在刘邦走后,依然不紧不慢,为刘邦道歉,可见其胆识.
参考: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合外力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