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故事

问题描述:

颐和园的故事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宫女的传说”:有的书上说,长廊是乾隆为他母亲观赏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他酷爱园林艺术,又对母亲非常孝顺乾隆十五年,为了给母亲办六十大寿,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园,在翁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此后,改翁山为万寿山.乾隆的母亲常在园中游览赏景.为了让母亲游圆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
“长廊舞龙”:据说在慈禧登上佛香阁,向下一望,总觉得昆明湖边缺点什么,就回头问一个建园的老匠人:“这湖里、湖边没有龙?”老匠人见慈禧沉着脸问他,忙说:“回老佛爷,佛香阁上只有‘凤尾廊’,湖里湖边都没有龙.”慈禧一听大怒,脸色煞白地命令:“把附近耍龙的百姓召来,让他们在湖边舞上几天,不许停歇!我要看见龙.”这下可苦了那些舞龙的庄户人.他们拼
出全力,从早上舞到天黑,又从天黑舞到早上.累倒的不计其数.一伙儿倒下了,一伙又咬牙替换.慈禧一天只看半个时辰,但
从不叫耍龙的人停歇.那老匠人想着因为自己一时疏忽而连累了大家,如万箭穿心.苦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想出个办法.这天夜里他刚刚闭上眼,忽见走进来一位老人,口口声声向老匠人要口饭吃.老匠人见是个要饭的,忙把一碗没吃的肉面端来.这白发老人看了会儿肉面,叹了几口气说:“我心里堵的慌,吃不下去!”说完把肉面呀碗扣在饭桌上,从碗里取出几根面条围在那个低朝天的碗边,叹了几口气就走了.老匠人猛
然惊醒,原来是一个梦.他回想着那位老人的面容、举动,越想越象传说中的鲁班师傅.他对着桌上的扣碗和碗边的几根面条思索起来.忽然,他心里一亮:着底儿碗朝天的饭碗多象万寿山呀!只碗边的几根面条多象一条龙,弯弯曲曲地围在“山”下,面汤在面条边溅了一片,多象昆明湖啊!为什么不设法修建个龙一样的长廊呢!老匠人赶忙禀报慈禧说:“三个月内让她看见湖边的龙,还请求放了舞龙灯的穷苦百姓.慈嬉放了舞龙灯的人.马上传令,全国一流匠役再这里集中.三个月过去了,当慈禧登上佛香阁,猛地发现昆明湖边真的有一条长长“龙”.这就是那个二百七十三间的长廊.慈禧心满意足地重赏了那位老匠人.
1.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
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了 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
2. 关于铜牛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3. 铜牛的六大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 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五:铜牛遭难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这伙儿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找.由于人民的保护,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传说六:铜牛的铸造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4.天地一家春
“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四十中景的一景,建筑得朴素典雅.一八六O年火烧圆明同时,巳被英、法联军全部烧毁了.奇怪的是在今天颐和园的仁寿殿.乐寿堂等处的消防铜缸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大印,这些缸都铸于清朝光绪年间,离火烧圆明固已经有几十年了.圆明园四十景,可纪念可追忆的地方太多了,为什么对“天地一家春”念念不忘呢?这里面也有慈核的一段故事.
慈禧进宫时地位被微,开始只封了一个兰贵人,可后来声名越来越显赫,当政四十多年,这些都是从“天地一家眷”开始的.
原来这“天地一家春”是慈禧进宫初期的住所,咸丰皇帝初次看上兰贵人既是在这里.当时,咸丰正带着八大臣在圆明园里闲逛,慈用重金买通了皇帝的跟班太监,有意把皇上往“天地一家春”引,慈禧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和好感,也特意轻装谈抹,倚着雕栏,唱着江南小曲“艳阳天”.由于唱得非常动听.常居深宫的皇帝入了谜,乖乖地落到了兰贵人的美人计.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兰贵人就开始了步步高升的日子,懿嫔、懿贵妃,荣华富贵全都有了,在生了太子以后,更是一步登天.咸丰帝死后,她就当上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的发样地.
在光绪年间,重娃清筋园时,慈禧本想在园子里再建一座“天地一家春”,并让工部找来了当年的图样.可是当时国力实在太空虚,再也拿不出许多银两丁.可她又忘不了对“天地一冢春”的思念之绪,就心生一计,在匠人们铸造防火缸的时侯,她特意下了一道懿旨,在每个铜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大印,并把它们摆在了自己的住室乐寿堂及勤政的仁寿殿.
5.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是怎么修成的?
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狮子,比芦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
这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全长一百五十公尺,东连八方亭,西接南湖岛.那十七个券洞上边,是雕刻着石狮子的汉白玉石栏杆,它就象是一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
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象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总监听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
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啦.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解题方法 技巧
下一页:过程3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