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篇《过节》的作文?

问题描述:

谁给篇《过节》的作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过节》
一次一次
说不上被迫还是自愿地
背井离乡
我把手中的车票
人流把其中的我
揉成一团 展开
再揉成一团
他们
要过节了
我在空楼里
数了几遍的台阶
自下而上
213阶
自上而下
213阶
狠狠的摔上房门
却看见坐了满屋的乡愁
都不说话
最想的还是妈妈
每次都是豪言壮语而去
孑然一身回家
妈是最容易骗的
可岁月不饶人
她在我自己都不信的
美丽的谎言中
乐白了头发
至于你
容颜业已模糊
却还在折磨我
没日没夜
彻心彻骨
说到爱情
应该早已没了感觉

怎么再也忘不掉了哪?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文化内涵都被抽空了.我们离不开节日,不忍心看到所有节日都沦为购物节、吃饭节,我们需要在传统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气.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
新周刊 文/李国庆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而节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圣诞节等洋节的“入侵”,并御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即便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节海吃胡喝一顿,甚至可以随时去亲吻欧洲的空气,东京的潮流,纽约的时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们对于节日的渴求仍然处于某种饥渴状态——圣诞,元旦,情人节,元宵节,万圣节,中秋节,春节,愚人节,重阳节……时下节日之多堪用洪水猛兽这个词来形容,但人们对于节日的钟情并没有因为进入“娱乐至死”的诸神狂欢年代而有所消解.我们仍然有着绝对超全球化的姿态,对于传统的、舶来的、自定义的节日都乐此不疲,兼收并蓄.
让社会学家们不安的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传统节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势,而舶来的节日却甚嚣尘上,如此的此消彼长,自然会引发知道分子们振聋发聩的“保卫春节”宣言!
过中国节
“所谓节日,就是大家在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烦恼,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点喝点.当然,对于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过节更是一个读书的好日子.”沈宏非写过一篇《过节》,文章开宗明义地谈论节日的精神意义.
这样的解读有些平淡如水,歌舞升平,有华丽的精神意义,惟独缺失正面临着欲望消费冲击的物质意义,难以穿刺节日在中国的内核,对于喜新厌旧的中国人来说,节日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伴随着全民超女或周杰伦口齿不清的歌声在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的节日意义与今日之意义绝对不可同日而语.随便找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都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鱼大肉.问问六七十年代生人,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放鞭炮,春节联欢晚会,回家过年.再问问80年代后,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relax,旅游,打机,收压岁钱.
当全球都戴上一顶滑稽的圣诞老人帽子时,也隐喻着中国节正处于日益式微之势.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有20个,包括中和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天贶节(六月六)、夏至节、七夕节、冬至节等,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些节日的名字都鲜有所闻,更不用说参与其中,逢节必乐.
所以,专家们很焦虑,觉得现代人已经遗失了传统.因为这些节日与我辈中华传人、龙子龙孙们都有着传承的渊源,例如与日月时令交会有关的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天贶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而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中国的传说、神话和宗教.
由此从根源上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乃至传承发展,都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亦符合专家们慷慨陈辞的三大特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而随着这些具有特定历史内容因素的过时,传统节日所内涵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保卫春节是保住中国人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
著名民俗专家高有鹏担任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05年圣诞节前夕,他在河南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保卫春节宣言”为题的报告会.据在场记者称,这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报告会并没有引起校园学子的强烈兴趣,有1万多学生的大学只有百十人到场.
《新周刊》:除去春节,中国还有中和节、上巳节、天贶节等传统节日,即便在西方节日进入中国之前,它们也不为人所知.问题出在哪里?
高有鹏:你刚才说的那些算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数大约有20多个.如果把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个,连24节气也算节日.但的确,几乎没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应该说,传统节日一旦成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它就具备了特殊的节日功能,可以支撑它在一定阶段内的发展.造成它们弱势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近10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物质化.传统节日注重的“精神宣泄”的功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它们感觉也很难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而国外节日在这个时候以商业经济的形态挤了进来,很容易就能抢占空缺.现在,中国的所有节日都变成假日了,随便怎么搞都行,没一点文化.
《新周刊》:有观点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响世界,世界也改变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和外来文化的公平竞争中落后的.
高有鹏:这个说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强调一点,我不认为所有过圣诞节的中国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鲜本来就是人的天性,过度地保护传统会有负面作用.但民俗和传统不是单纯的文化形态,而是系统,这套系统维系的是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举个例子,我在一栋楼里住了几年,但还不知道我的邻居叫什么.这就是因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应有的传统和习俗,让我们之间缺乏价值观的共鸣和文化认同,所以互不来往.春节的意义就在于它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一帮人聚在一起体验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圣诞节是不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内的,你不可能在那里面找到归属感,闹腾过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松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个国家,本国节日肯定是最受重视的,只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越来越衰败,这绝对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周刊》:过什么节对于普通人是自由选择,必须要用“保卫”来要求他们选择传统节日吗?
高有鹏:我在《宣言》里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能有人觉得大题小作,说得过了,但我的确有这个担心.保护春节只是一个契机,真要保住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跑去过洋节了,没人理春节,如果真到那时候,估计我们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样的背景下,日本和韩国对本国传统的保护却做得很好.你怎么看?
高有鹏:日本和韩国的国民已过了冲动和浮躁期,中国人还处在不冷静、不理智的阶段,自信心不足,对本国文化的价值没有正确估计.所以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会是韩国人.
《新周刊》:抛开文化的因素,你认为人们还有可能重新对春节产生兴趣吗?
高有鹏:对春节的再开发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国外节日,比如圣诞节,它充满了仪式感,有圣诞树、圣诞帽、唱诗班这样的符号让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足够的道具和符号,所以过春节的人群基本上已经断档了.目前要恢复中国人关于春节的记忆,是个很大的难题.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圆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