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中作者对秋怀有怎样的情感

问题描述:

故都的秋中作者对秋怀有怎样的情感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在文章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因此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但是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呢?不,从客观方面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人的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人的心魄.从主观方面讲,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冷落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三四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因此,作品中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作者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再者,这样写也跟作家个人气质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所以形成了抑郁善感的性格.因此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秋乃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因此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资料来源《名作欣赏》)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解题方法 技巧
下一页:过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