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望岳》《钱塘湖春行》的复习、

问题描述:

《登飞来峰》《望岳》《钱塘湖春行》的复习、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朝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品如《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等,皆为古今传诵.
  注释译文:
  岳:此指东岳泰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不仅表现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2分)
  答:
  参考答案
  9.①4分;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1分),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②2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答案不求同一,意思对即可.)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湖北省襄樊市) 阅读古诗《望岳》,完成10-11题.(4分)
  10.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分)
  11.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诗人.
  主要作品: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草》《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 16、不足:不够.
  点评: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译文:春天,我走在钱塘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向阳、暖和的树,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练习:
  1《钱塘湖春行》中表现出早春景象的一组对偶句是 , .
  2《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 两句诗是 , .
  3《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 .
  4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 .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了“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诗句是
  , .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 .
  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第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2、试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略作分析.
  登飞来峰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登飞来峰》诗画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译文: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品鉴赏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1.飞来山上千寻塔, . (王安石《登飞来峰》)
  2.《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抱负,蕴含站得高、看得远之意的句子是: , .杜甫的 ,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着再写出一句: , .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的句子是
  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
  4、《登飞来峰》一诗的哲理句是.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做古诗词鉴赏题时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书面表达.经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以后,我们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诉诸于语言,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和条理形,甚至有悖于自己的想法(思想).一般来说,鉴赏语言类的题目通常是该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和语境义再加上语境中的作用;鉴赏形象类主要是诗中通过哪些词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两大方面的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类要包括三个方面――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起到了什么作用.具体到做题时,一定要联系语境作答,不可泛泛而谈,如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等,必须写出什么深化了什么中心.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因此,古诗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 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6、运用技巧,学会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杜甫《望岳》
  4、考点归纳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5、艺术手法归纳 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
  (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含蓄委婉、苍劲悲凉、豪放雄健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附: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一个解释一下
下一页:例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