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读树我要问的是《读树》

问题描述:

现代文阅读 读树
我要问的是《读树》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读树
  http://hi.baidu.com/k7k76542/blog/item/0d500c6d0a7d02d580cb4a35.html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这世界上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成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半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轨迹.百战不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李.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书中的世界;看树,阅读大自然的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问题及答案:
  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写太庙书市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5分)
  答:说明自己难以与年轻人“赛力气”,而且为读树作铺垫,也与后文写人的世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自然地点出了主题.
  2.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些(不少于三个)表现老树和新树个性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6分)
  老树:大度、宽容、缄默沉思、庄重成熟、老态龙钟
  新树:从容不迫,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3.从文中看,太庙里的满园春色是怎样形成的?作者由此悟出了什么道理?(8分)
  答:太庙里老树、新树的和谐相们,形成一片怡人美景.由此悟出人的世界与树的世界一样,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现律之中,所以只要老者、青年能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祥和气氛就能日益浓烈
  4.从本文主旨看,作者是针对现实生活里存在的什么问题而写这篇文章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6分)
  答:现实生活中人人并非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和青年之间.(意思对即可)第2问是开放性问答题,要求结合用意阐发个人看法
  5.作者为什么说读树与读书都是大有益处的事情?(4分)
  答:读书能了解地球的历史,把握现在和明天;(2分)读书能掌握人类的智慧,了解自己和人生
  6.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重点写了树的那些特点?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①庄重自敬、从容不迫、卓立挺直、不苟颜色
  ②面对挫折磨难,要坚强的生存下去(或“打倒了,别趴下,挣扎着,要活下去”)
  7.①作者在文章中,写出了人与树相同的那几方面?(2分,答出两条即可)
  答:一是人老了比较固执,树老了比较倨僵.
  二是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
  ②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卸任与树的三方面不同,告诉了我们三条做人的道理,请回答是哪三条道理.(6分)
  答:一是要做简单而厚实的人.二是所有的人,尤其是有了名气的人,不要张扬自己.三是人要安分一点儿地活着,不要无谓的折腾.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B)(E)
  A.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只能通过读树获得一份苟安,这说明我们国家当时的政治气候是很不正常的.
  B.读书、读树和读人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读树与读书相通,读树与读书相似,而惟有读树给人的收获最大.
  C.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见证历史;而在历史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的形形色色的人,都逃不了最终的句号.在树与人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D.作者通过读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人要像树一样,安分守己,知白守黑,无为而为,可以达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E.本文开篇点题,中间从对树的外形到神态的细致描写中引出作者的感悟,最后仍以“读树”收束全文,首尾圆合,前后照应,文章浑然一体.
  -------------------------------------------------------------------
  读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4f1abad0100m0py.html
  李国文
  其实,一棵树,固然是一本书,再往深处探究,但更像一个人.
  这些太庙里的,曾经慰我孤独的老树,也许看得多了,久了,它们的身影,居然烂熟于心,如同老朋友那样,有一点变化便会觉察出来.树木如人,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因此,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书,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尽管,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是,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这就是人和树的不同处.
  所有的人,尤其有了一点名气的人,都会要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惟恐别人漠视,将他忽略或者忘却.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不把他当回事.而树木,没有连根砍掉锯断之前,它的年轮,那一圈圈深深浅浅的岁月隐秘,都是密藏不露的.在其中所凝固着的她的一生,也许并不费解,可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人知道.
  不想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这是树的性格.
  惟恐人不知,恨不能吵吵嚷嚷得满世界都对他大惊失色,这是人的性格.
  所以,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树,能够多少参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古树与老人,相同之处,都有一份难得的历史感;不同之处,古树无言,老人要份;古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苦日无多的老人,却总爱跟世界较劲.这就是树和人的差别所在,树怕拔高,人不怕拔高,树拔高一寸,会死,人拔得天高,也是不会死的;有的人,初老尚好,犹知收敛,更老以后,灵性消失,感觉迟钝,精力不逮,思想麻木,便要做出不拔高不行,拔不高也不行的令人不敢恭维的尴尬事.
  树比人长久,它能活到人的十倍以上的年纪.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所以,巍峨庄重,枝根虬结,苍劲肃穆,气势不凡.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树和树相处,天空很高,大家一齐向上生长,人和人相处,地盘有限,难免就要磕磕碰碰.因此,读树以后,再来读人的话,就会懂得老人再老,也不能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同样,拥有优势的新一代,只有在蓝天白云的上升空间里,才能大展宏图.
  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往事已矣,过去的那些灰暗的记忆,也就让其渐渐淡忘,渐渐消逝.
  如今来到这座太庙,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这就成为今天读树的新篇章.
  所以,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比起老树来,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历史,总是要往前走的,那些懊丧,那些悔恨,那些苦痛,那些沉沦,就让它留在树木的年轮里,随风而去吧!
  2006—2007学年度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第四次质量检测
  14.文章开篇说“其实,一棵树,固然是一本书,再往深处探究,但更像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15.作者所“读”到的“树”与“人”的有哪些不同点,写这些不同点有何用意?(4分)
  16.文章以“读树”为题目,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围绕着“树”展开全文的.(6分)
  17.文章说“读一读这些古老的树,能够多少参悟出一些人生道理”,这些道理有哪些,作者认为读懂这些道理有何意义?(8分)
  答案:
  14.树木如人,都是生命的载体,都有其生命的流程.因此,人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书,树的历史,也是一本可读的书.其作用是建立人和树的联系,引起下文.
  15.人这本书,没有树这本书厚实,但树这本书,却没有人这本书复杂;树的性格是不想为人知,更不在乎人知或不知,而人的性格惟恐人不知,恨不能吵吵嚷嚷得满世界都对他大惊失色.
  树之所有正是人之所缺,借以批评人的弱点.
  16.先谈“树”与“人”,重点谈两者的不同;再谈“古树”与“老人”,侧重谈两者的相似点,从而引出老人和年轻人应有的生活态度;最后谈“树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侧重谈两者的相似点,进而引出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与合理状态.
  17.读出的道理:
  (1)老人再老,也不能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同样,拥有优势的新一代,只有在蓝天白云的上升空间里,才能大展宏图.
  (2)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3)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读树的意义: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九题,详解
下一页:gy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