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文章有哪些

问题描述:

马克·吐温的文章有哪些
求一篇马克吐温的短片文章,不要太长,直接复制在下面,不要给我链接.最好附上赏析,赏析最好是(300~400字)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汤姆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义和勇敢!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读梗概产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梗概中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但是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毋宁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
④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
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2)对词语的理解.
萌生:萌发.
无赖:指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人.
凶悍:凶暴强悍.
游手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
嫁祸:转移灾祸、罪责等.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溺水:沉入水中.
二、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4.如果有条件,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级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交流读原著的感受,评价书中的人物,朗读有趣的片段.
四、教学案例
一、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四、结合课后的提示语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梗概,你对哪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提示语,“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五、相关链接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