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的来历,随便三个字!急

问题描述:

三个字的来历,随便三个字!急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陈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洒洒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二、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
  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
  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
  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郡望】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渤海郡:此支陈氏,宋太尉高琼之后.明洪武初,高谅入赘海宁城东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外家原宗之颖川陈氏.
  四、历史名人
  陈 平:西汉大臣,少时家贫,好读书,后归刘邦,他多次用计,使刘邦脱离逆境,转危为安,与张良齐名,史称"良平".
  陈 寿: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最初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由《三国志》演变而来.
  陈 祎:唐僧的俗名陈祎,他是佛教经典名著的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由于他的业绩,使佛教有了汉字记载的经典.撰有《大唐西域记》.
  陈 抟:宋初道士.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极图》、《先天图》等.
  陈天华: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和他"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觉醒敲响了"警钟".
  陈 群:三国魏时尚书,曾建议选任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后来演变成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鱼、羊“鲜”字的由来
  2006-10-09 21:22:31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相传,明朝正统年间,吴县洞庭东山,破天荒地出了一个文曲星,名叫施檠.施巢考中头科状元,正统皇帝要招他做驸马.但施榘思念家有结发之妻张氏,宁死不肯,于是惹恼了皇帝.皇帝找他的岔儿,说他健康欠佳,打发他回了东山老家.施榘是条硬汉子,觉得为此回老家,扪心无愧.张氏呢,见丈夫宁愿丢掉乌纱帽,不学宋朝陈世美,感到比跟着丈夫上任去做官太太还高兴千百倍.东山人也为自己的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而感到无比骄傲.施状元和夫人张氏,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可以说一百样事体九十九桩如意.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说百事如意呢?原来,确有一件事情不大称心,这就是施状元好吃羊肉,不爱吃鱼,闻到鱼腥味就要反胃.夫人张氏恰恰跟丈夫相反,无鱼不下饭,唯独讨厌羊肉,闻到羊肉就要恶心.恩爱夫妻朝夕相处,却吃不到一起,对不上胃口,这可怎么办呢?没法子,只好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夫妻分两灶,各开各的伙.然而,按照老规矩,逢年过节,总要合家团聚,同席共餐吧!这样一来,家里只好既不买鲜鱼.也不买羊肉了.如此这般,岂非美中有一不足?不知怎的,这桩不大不小的事,一下子被张扬了出去.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东山家喻户晓的“厨房新闻”.好心的人们对状元夫妇十分关心,都想找出一种烧鱼没鱼腥味,烧羊肉没有羊膻气的办法来,好让他们天天能够同席共餐.当时,东山前山镇上,有一个名叫王小二的饭馆老板,因为赚了点银子,喜新厌旧,同妻子无理取闹,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弄到最后,饭馆关门,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王小二也渐渐地变成了穷光蛋.后来,王小二有几次到施状元家帮助办宴席,被施状元夫妻俩的品德所感,终于回心转意,和妻子破镜重圆.不久,王小二夫妻俩又重新开起饭馆,专心一意地做生意,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因此,王小二家都把施状元当作恩人.王小二夫妇当然也知道状元府的“厨房新闻”,他们发誓要在烹烧鲜鱼和羊肉这两样菜上,弄出个新名堂来.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二终于烧出了只有肉香,没有膻味的羊肉;烹出了唯有鱼香味而无腥气的鱼.他把这两道莱的烹调方法写成方子,送到状元府上.施状元夫妇依法烧制,果然灵验.从此,状元夫妇也不再忌讳鲜鱼和羊肉了.由于王小二夫妇烧鱼、烧羊得法,味道鲜美可口,慕名到他店里去的食客越发多了起来,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不久,小二的小饭铺变成了大饭馆.施状元为了答谢他们,便送上一块亲手书写的金字招牌,叫“两鲜斋”.“鲜”字,恰是鱼、羊结合,用在此处寓意深长.
  五百多年来,两鲜斋几易其主,店名也改来换去.但是,烹烧鲜鱼和羊肉的技术还是传了下来.
  何,《说文解字》里训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
  在字书、辞书、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写法不下20种之多,其义项也有数十种.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关于“何”字的写法,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状,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何”字也屡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了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在简化作“担”.因而“何”字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省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碱
  王瑊(Jiǎn 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二、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三、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详细步骤
下一页:望能尽快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