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发生的时代和背景

问题描述: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发生的时代和背景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课文简介: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需强化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因为课文长,要分段进行朗读指导,但要避免从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一两句话练习朗读,违背朗读的情境性.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九题,详解
下一页:gy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