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作文《凿壁偷光》给我的启示

问题描述:

写一篇作文《凿壁偷光》给我的启示
给我一个开头行吗!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凿壁偷光” 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讲的是西汉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名叫匡衡,很小的时候没了爸爸,与妈妈相依为命.他很爱读书,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他到富人家里白白干活,不要工钱,为的是可以看富人家那些珍贵的藏书.匡衡白天干活,为了及时归还富人的书,他只好抓紧晚上时间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没钱买蜡烛,更没钱买灯油.后来他发现邻居家的烛光透过墙上的小洞,很弱很弱地照进来,他灵机一动,把这个小洞凿大了,借着透过来的光,苦苦地读书.由于匡衡勤奋好学,最后成为了西汉的丞相.这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即使没有条件,也要自己善于创造条件来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匡衡刻苦、坚韧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但心中却出现了很多的疑问.用不要工钱来换取借书看,为什么不留一点点的工钱买灯油蜡烛呢?把墙壁上的洞凿大,借邻居家的光来读书,为何不能搞好邻里关系,去邻居家看书呢?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我决定仔细研究这个故事.
匡衡是西汉时候的人,西汉在东汉前在秦后.我们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蔡伦是东汉的一个太监.那西汉的时候应该是没有纸的,那时候的书只有两种.一种是请工匠把字刻在一根根长短一样的竹简上,然后用绳子连起来,叫“简书”;还有一种是写在丝绸上的,更加珍贵,叫“绢书”.那看起来,那时候的书是很珍贵了,书不是刻的就是抄的,同样的书没有几本,大多数都是孤本.万一竹简掉了一节,丝绸破了一个洞,那整本书就毁了.而且,西汉的书本来也不多,秦始皇早就把很多的书给烧了.书在当时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一般书的主人都很小气,不肯借给别人看的,怕的就是把书损坏了,即使借了给你也要求很快归还.对匡衡来说,不要工钱能换来看书的机会,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更不要说留出一点工钱买灯油蜡烛了.当我了解了这些,再望着桌边那精致的书籍,突然觉得它们是如此珍贵啊!
匡衡为什么要用凿壁偷光这个土办法来看书呢?透过来的光肯定很弱,长期下来一定得近视眼,为什么不到田野去生一个火,或者照着自己家的灶头火看书呢?我想,除了匡衡怕把富人家的书不小心烧坏这个原因外,肯定还有当时社会的原因.西汉的时候,富人很富,穷人很穷,一切田地野外好的东西都是属于地主的,穷人要用点柴火也要到山里去砍.匡衡从小没了爸爸,跟妈妈一起生活,白天又要打工,砍来的柴除了烧饭热水外,肯定也拿到集市上去卖钱.雷锋叔叔小时候就靠打柴为生,卖炭翁讲的也是穷人打柴卖炭的苦日子.说明那时候穷人家的日子穷的不光是买不起灯油蜡烛,连柴火都节约着用.对比那时候腐败的社会和穷人贫苦的生活,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日子了.
匡衡凿大墙洞,借一点光来看书,现在看来,我觉得这一举动好像不太合适.在匡衡那个年代,邻里和睦相处,都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凿个洞借个光,很正常,于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流传下来,成为努力学习的美谈佳话.但是,从现代人角度来看,匡衡借光的时候可能会看见他不该看的事物,因为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安全的、自由的空间,有时候我写日记都不让爸爸,妈妈看呢.也许,那时候的人更淳朴吧!随着社会不断地文明,不断地进步,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秘密.
在仔细研究“凿壁偷光”故事的时候,我还意外发现一个有趣的语言变化.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借光”,原来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但是意思已经大大发生了变化.“借光”一种意思指请人让路或问事的客气话,比如马路上人很拥挤,“借光借光,让我过去下”.更深的意思是借别人的面子得到好处,比如有人借他老爸的光出国去了.这意外的收获,增加了我了解中国语言的兴趣.
“凿壁偷光”的故事,激励我比以前更加勤奋学习,因为通过这次对“凿壁偷光”的研究,我不仅会更熟练地查找资料,利用网络搜索,而且懂得了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科技和文明都有关系.但是,最有收获的是让我懂得了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填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