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阅读理解,江苏密卷上的

问题描述: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阅读理解,江苏密卷上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萧红中国常见名.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有同名者.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呼兰河传》
是一部带有萧红自传色彩的回忆性小说,它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全书内容为七章:第一章写小城风貌,包括四季更替、风景民情,以及乡民的生活态度;第二章叙述小城种种年终盛事;第三、四章则以作者的祖父及其幼时所居四合院的人物、往事为主体;第五章写小团圆媳妇被虐待致死的经过;第六章写一位家族以外的人物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描绘一位穷而诚实的邻居磨匠冯歪嘴子的故事.全书采用儿童的视角,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麻木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作品又通过“我”的童年生活的抒写,刻画了一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现实与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前者是闭塞野蛮、愚昧残酷甚至荒谬凄清的世界,充满着深沉的讽刺与无限的悲凉,后者却是自由天然的,充满着童趣童真带有淡淡的孤寂但又美好而亮丽的图景,现实的污浊又巧妙地通过纯真的“我”的眼睛展现出来,这就显出一种鲁迅式的深广忧愤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萧红的笔下,书中没有大奸大恶的人物,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一群平凡如虫蚁一般的乡民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精神麻木,人的生命和尊严也愈渐渺小轻贱.书中性格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只因为“大方”便遭受无端的殴打直至最后惨死;一直被人们夸奖的王大姐因为嫁给了贫穷的磨倌便成为人们嘲笑和贬损的对象,最终在人们的奚落中死去:他们都又成为人们娱乐的谈资最终被淡忘.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自己项上的枷锁再去戕害别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时手上又沾着别人的血污,而这种残忍的行为却是以极其真诚的善良态度进行的,平静而又安然.呼兰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泥坑,生命在这里没有流动和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造,所有的人都困在旧习俗的淤泥之中,又时时地将其它的人也拉下水,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死寂的生命状态.
纵观全书,清纯细腻与沉郁顿挫交融的语言,独特的女性文笔与儿童视角,宏大的叙事场景与北方“蛮荒情味”的自然景观的逼真再现,荒谬而麻木的生存状态的深层揭示,作者内心深处对真纯自由童年世界的追忆、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悲悯等等都令人心惊震撼.萧红秉承了一代宗师鲁迅直面惨淡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丑陋的病根,深刻批判和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民群众的迫害,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忧伤和对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苦难群众的深深的同情,这是一部中国农村寓言的杰作.文学大师茅盾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也许我们可以说,《呼兰河传》更是才华横溢而命运多舛的萧红灵魂且行且吟的悲歌,充满了对生命消磨的无尽的忧伤和彻骨的体悟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