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赏析

问题描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赏析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或友人)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1) ,巴山夜雨涨秋池 (2) .何当共剪西窗烛 (3) ,却话巴山夜雨时 (4) .[1] 这是一首抒情.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4] 《夜雨寄北》 ,选自《 李义山 诗集 》,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pass..
下一页:复合函数求值域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