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有一首.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读诗方法

问题描述:

张籍有一首.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读诗方法
.`````````````````````````````````~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这一步看不懂
下一页:这题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