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

问题描述:

李时珍的故事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李时珍的故事
  1、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2、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3、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5、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6、1518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庭园之中.当时,医生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十分卑微.李言闻对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愿让聪慧的小儿子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暂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他聪明颖悟,才智过人,14岁便考中了秀才.李言闻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升腾有望了.谁知事与愿违,从 17岁起,李时珍接连3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严峻的现实,教育了李言闻,使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强扭的瓜儿不甜啊.从此,李时珍放弃了功名,一心一意当起了郎中. 还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问:“这是你开的?”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性,十分羡慕,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痛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样,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处理.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门来,说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隐瞒,只好如实相告.李言闻一听就连呼“错矣”.果珍还不服气:“同样的病,同样的药,为什么弟弟对,我偏错了?”李言闻答道:“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接着,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个果珍说得心服口服.李言闻总是这样,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医学知识,使两个儿子都大得裨益. 7、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 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听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