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运用哲学三大定律的相关原理来论述当前中国倡导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问题描述:

请运用哲学三大定律的相关原理来论述当前中国倡导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字数要求2000以上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10-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这是我们党对“发展”在当代中国具有的重要地位的科学判定,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分析世界历史进程和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特征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观点,分析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得出的科学结论
  世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在近代之前,人类历史是各民族、各国家相对孤立发展的历史;随着近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得以形成,于是一切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逐渐被各民族多方面的交往和相互依赖所代替,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实践证明,这种世界历史的观点是研究当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都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发展是第一要义”,正是以这种世界历史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人类社会进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首先,用世界历史观点分析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必然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成为发展中国家跟上时代进步潮流的首选国策.依据先进生产力必然取代落后生产力原理,马克思断言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必然要像工业较发达的国家那样,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已经被历史证实.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纷纷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普遍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发展问题引起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成为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跟上时代进步潮流的首要抉择.
  其次,用世界历史观点分析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必然看到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能否实现自身发展已成为决定一国命运的关键.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各个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是在经济全球化风险中再度沉沦,还是抓住机遇实现赶超?这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能否把发展视为命运攸关的首要问题,集中精力,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二)“发展是第一要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从具体国情出发,搞清楚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根本要求.早在20多年前,邓小平就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结论.正是根据中国的这一最大实际,邓小平指出,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他鲜明地提出:“中国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把中国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1].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其特征,成为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新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出了“两个没有变”的正确结论,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当前我国发展所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是我们的根本奋斗目标.这也是我们作出“发展是第一要义”论断的国情根据.
  (三)“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宝贵结论
  唯物史观认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发展是第一要义”,是把这一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回顾历史,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遭受了严重挫折,特别是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周边国家、地区本来已经缩小了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成为仅次于德国、美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进出口国家,成为减少贫困最成功的国家,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家.
  前后对比,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我们把发展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我们把发展当作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1]“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且也是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二、“以人为本”蕴含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管仲就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神权,打出了人本主义的旗帜,用“以人为本”对抗“以神为本”,主张个性解放,张扬人的自由.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现代西方管理学中出现了众多的人本管理学派,他们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表明,提出以人为本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专利”,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在于,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以及现代人本管理学中的积极成果,对以人为本作出了全新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蕴含.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这是唯物史观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在发展问题上的新体现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5-1]“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5-2]那么,共产党人的一切努力和奋斗是为什么人呢?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无产阶级政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以往那种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社会变革,而是要消灭所有剥削制度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这就决定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必然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所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政治立场的体现.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这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在发展问题上的新体现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通过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促发展,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这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本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新体现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1].马克思不仅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的社会理想,而且也看作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的过程.根据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各种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特征.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虽然摆脱了人身依附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但又受到物的统治和支配.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关系和物质财富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理想,而且也是在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需要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谋求发展,不仅要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而且也要为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为此,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因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会背离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离开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基础和保障.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3-2]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发展观问题上的生动体现.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哲学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
  (一)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首先,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对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构成的.而上层建筑又区分为由法律与政治构成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上层建筑,并指出了人类社会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引起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一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原理的生动运用.
  其次,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作为矛盾系统都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但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地导致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也对主要矛盾的解决具有制约作用,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又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推进主要矛盾的解决.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大量社会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抓好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等于搞“单打一”,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不仅其他方面工作不上去,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会因受到拖累而解决不好.
  (二)协调发展,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比例适当、结构合理,形成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
  坚持协调发展,首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系统结构性原则认为,结构是系统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一定方式,它表现为各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列秩序和作用方式等.系统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系统就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正常发展;反之,结构不合理,比例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系统功能降低和不能正常发展.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跃迁过程,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必须不断调整,才能消除比例失衡、结构失调,实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经济和社会结构不协调和某些重大比例关系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前尤为突出,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而要使社会结构得到优化,各种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党中央提出坚持“五个统筹”,就是要通过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发展的协调,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其必然的一面.这种不平衡如果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然而严重的不平衡、失去控制的不平衡、超过社会承受程度的不平衡,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后果,是必须努力消除的.因此,必须对这种不平衡加以调节和控制,促进其向良性的平衡的方向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无疑吸收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想成果,但是必须看到,唯物史观中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宝贵思想在科学发展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是一个自然规律,要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增长相一致,甚至使生产的发展超过人口的增长.”[8]这里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的思想.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能离开自然界孤立地把劳动说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还根据自然界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把它们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两类,认为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他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7-2]这实质上已经把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作为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提了出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
  第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人类应当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恩格斯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的或较远的后果”[9].他还主张对人类生产行为所产生的这种较远的自然和社会影响进行“控制和调节”.马克思更为深刻地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他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0]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堪称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构成了唯物史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树立和落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四、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坚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防止和克服片面性,做到统揽全局,统筹规划,系统安排
  毛泽东曾经指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11],因此他强调,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全局上面.要照顾全局,要考虑和照顾到全局的各个局部、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要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统一起来,寻找对全局有利同时也对局部有利的解决方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必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现代化建设全局与局部的联系,研究现代化建设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联系、因果联系、时序联系等等
  结构是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一定的联系方式,只有使各个部分之间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才能形成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互动,使事物的整体发挥最佳的功能.要按照现代化建设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分别轻重缓急,配套进行,整体推进.要在时序上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协调联动,相互衔接,使每一方面的工作为其他方面的工作创造条件,防止相互扯皮,互相掣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统筹区域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好“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个阶段前后相继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要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预见现代化建设各个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统筹兼顾现代化建设各个发展阶段的关系,从当前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设定长远发展的目标,使长远发展目标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要从长远发展出发为当前发展设定方向,要使当前的发展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创造条件.要争取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统一,把既有利于长远发展又有利于当前发展的办法和方案作为最佳选择.
  (四)坚持统筹兼顾,还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普适原则和方法.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极为不同的表现,其所解决的途径和方式,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坚持统筹兼顾不能拿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和办法到处去生搬硬套.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既是统筹兼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坚持统筹兼顾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求补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