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最好从价值观方面来说明,

问题描述:

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
最好从价值观方面来说明,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在京举行的以“科学、青年、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上,有1200多名境内外代表参加,成员以14~18周岁的青少年学生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中外学生在细节上的碰撞,却从开幕式就看出来了.
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其实正是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本身的差异所在.中国代表团选拔的学生代表,自然都是品学兼优生.但这些孩子正缺乏来自新西兰的少年史蒂文那样的俭朴意识、环保理念以及爱父母的习惯.史蒂文的手机是白屏、相机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款,鞋垫开裂了,背的书包用了好几年,参赛作品是用废品制造出来的,吃剩下的东西,也都放在书包里下次再吃.闲逛时,看见外面有垃圾,都捡起放在书包里,拿到宿舍才扔进分类垃圾箱里.到燕莎商城买东西时,史蒂文只给父母买了礼物.中国的孩子当然用的是彩屏手机,穿着打扮肯定很酷很光鲜.因为他们与国外小朋友在一起,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即使家境不好的,家长也一准省吃俭用给孩子置办一套好行头.在我们的理念里,穿着里面有政治.中国少年环保意识的匮乏亦非一日之寒,改变平日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似乎成了老大难.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国度,如今,也到了需要重新学教的阶段.
其实,即使在学风等方面中外少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青年节学生论坛开始前一段时间,大部分中国学生到了教室,就趴在桌子上打瞌睡;而史蒂文似乎对教室充满了好奇,到处张望,尤其对课桌上的插座产生了兴趣,研究了半天.讨论会上,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拿着稿子从头念到尾,有的甚至还准备了中英文双份的材料,而很多外国学生连一张稿子都没有准备,他们说,稿子都在脑子里.别人作报告时,外国学生都会盯着讲演者,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点头或提问,与讲演者形成很好的互动.可中国学生都在做自己演讲前最后的冲刺.这种自顾自的交流心态,不仅表现了中国学子对于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沟通的欲望,同时也缺乏沟通的技术技巧.
而中外学生在科研上的差距,或许更是值得省察的核心.美国学生的科技创意,往往建立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创意随着时代变化,比如在营养学话题上,有的美国学生已经探究到了微观营养方面,在考虑食物废弃后的分解问题.中国学生的创新,与几十年前没有太大变化,仍旧建立在科幻小说上,比如在月球上建房子等等,都是老调重弹,没有任何新意.中国孩子理论知识丰富,外国孩子则更注重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动手能力强.
当然,不能全怪孩子们.因为在中国,科技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科学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因为考试中不包括动手能力的测试”.同时,科技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也很有限,多是现学现教,而国外具有完整的科技教育体系,且更注重于人的能力的培养.
中外教育的细节差异体现的是教育目标、宗旨、理念等重大课题的差距,因此实在不能小瞧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pass..
下一页:复合函数求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