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及重点字 附加题 最好

问题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 及重点字
附加题 最好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
一、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二、课文阅读.
(一)第一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èr ) 秦军汜(fàn)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因为)(礼遇,以礼相待.)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③晋军函陵(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词结构后置句.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yì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出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
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
⑤朝济面夕设版焉(于是)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有几个说明几个)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自然段.
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②以乱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二、
(一)
1、(1)èr fàn (2)①因为.礼遇,以礼相待.②从属二主 ③ 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3)介词结构后置句.
2、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1、(1) yì .(2)①如,像 ②如果 ③人称代词"你" ④推辞.尚且,还.同"矣".(3)我年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
1、(1)zhuì(2)①代词,那②男人③那④于是⑤于是⑥焉为什么⑦怎么⑧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给.(3)①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 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②阙:使动用法,使减少.③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1)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
1、(1)①因为②用③损害④结交.智.⑤表商量语气,还是.
2、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附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