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

问题描述: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
要重点
最佳我在给10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以龙为图腾,祖先要说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南北朝时期的学者沈麟士对龙做了概括性的解释:“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表现了君之德的“龙性”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龙是强者至尊.龙头上生角、身体长、有鳞有脚、能潜能游、能飞能走.也就是说,龙是集百兽之长于一身的三栖动物.我们的先祖想出这样一个神物奉为祖先,赋予它兆端祸福、兴云降雨、主江海、定山川的万能神力,他要对自己、对族人、对后代说什么呢?那就是人要比任何世间的生物多一种本事,像龙一样上天入海、行走天地之间.图腾崇拜起源于一个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时代.所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禽兽虫蛇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又是人类生存面临的直接的、经常性的威胁,于是就产生了人们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和迷信.
人们之所以崇拜某种动物,是因为人们幻想自身具有这种动物的力量.然而,任何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都不可避免地束缚着人们幻想的翅膀.当虎长啸于飞鸟、鹰无奈于潜游、鲨感叹于奔鹿的时候,它们作为图腾的人类“选民”们会感到失望和沮丧.于是,追求强健和多能的华夏先祖们便幻想有一个超越一切生物之上的龙,并把它尊奉为自己的祖先.既然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就应当秉承龙性,不断超越自身,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易经》中把这种崇尚力量、追求卓越的精神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二,龙是一个联合体.龙是多种动物肢体、器官集合体,具备了多种动物的特点.龙是惟一的,然而却把多样性的差异包涵在惟一之中.所以,龙具有对于多样性的兼容性.因此,每一个以某种动物为图腾的氏族,都可以在龙的身上找到自己潜意识里可以认同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发源于黄炎夷三族的联盟,这个部落联盟是由一百个氏族组合而成的,所以称为“老百姓”.每个其中的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而龙是部落联盟共同的图腾.
可见,龙是炎黄子孙同根同宗、兄弟手足的情感寄托,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龙的崇拜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的精神基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宋代开始,形成了龙的“九似”的观念.为什么是“九似”呢?“九似”象征着九州的不可分割,九州组成了中国,九种动物共同组成了龙,分开了是物,合起来是神,所以又有神州之称.万物千差万别,同样受到大地的滋养;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氏族、家族、家庭和每一个人,都被视为龙的传人,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易经》中把这种大地承载万物的品德概括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说卦传》),龙是阴阳相合,天地相交、刚柔相济的产物.龙吸取了猛兽的要素,如虎爪、蛇身,显示了竞争的一面;现时也吸取了鹿、牛、鲤、马等性情温驯的动物的要素,显示了和谐的一面.这说明在我们祖先看来,一个人应该具有两方面素质:一方面是才,是能力,是天的品行,是自强不息;另一方面是德,是涵养,是地的情怀,是厚德载物.当人把天地之气合于自身,做到了德才兼备,人就变成了无所畏惧、无敌天下的龙.《易经》把这种龙的精神概括为:“君子以恐具修省”.就是在危机面前处变不惊并能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成长的人可以视为有龙性,这样的人“出可以守宗庙社稷”.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厚德载物、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每个炎黄子孙的自强不息通过团结凝聚成整个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