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行动物与爪行动物运动的异同点

问题描述:

蹄行动物与爪行动物运动的异同点
运动规律里的
1个回答 分类:生物 2014-11-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兽类的跳跃方式
兽类
兽类是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动物.
现在的哺乳动物大约有四千种左右,约占脊椎动物总数十分之一.哺乳动物分为18个目,除鲸目和海牛目之外,其余16个目绝大多数都是陆栖的四足动物——兽类.
从进化过程看,陆栖的兽类都是有鱼类进化而成的.水栖的脊椎动物——鱼类的游泳是由鳍来进行的,进化为陆栖的脊椎动物兽类的行走是由四肢来完成的.从鳍到肢,是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标志之一.
兽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如下:
(1)兽类是用肺来呼吸的;
(2)兽类是属于温血动物;
(3)兽类大都有毛(少数无毛,或有鳞甲);
(4)兽类都用四肢行动.
兽类分布很广,地球上几乎每一处陆地上都有兽类存在.有些兽类直接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类从兽类获得肉食,获得原料.甚至有一些兽类驯服为劳动工具,或饲养它们作为玩物.由于兽类和人类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更促使人类对各种兽类的研究.
兽类是属于胎生的哺乳动物.它们出生前能在母亲的胎盘内发育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样就比其他脊椎动物更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其复杂的脑和身体结构.一般来说,兽类的脑比鸟类和鱼类发达,智慧也比它们高.所以也比其它动物容易接受人类的训练,为人类效劳,成为人类的朋友.
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中,以兽类为题材的作品是累见不鲜的.在动画艺术中写兽类的题材也是相当多的,特别是早期的动画片,绝大多数是以兽类为主角的.
在这一章中,我们重点讲述兽类动作的基本规律.
人们常说“飞禽走兽”,用来形容鸟类善飞的特点和兽类善跑的功能.这里,我们研究兽类的运动规律,就从“走”来开始吧!
(一)兽类四肢的结构
兽类的行走是通过四肢的运动来完成的.
鱼类靠鳍来拨水游泳,进化为陆栖的爬行动物用四肢短足来支撑着身体在地上爬行,但还不能奔跑.进化为兽类的动物,长有较长的四肢,成为善跑的器官.
由于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不同,兽类的四肢也向着各种类型演化.
特别是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目,发展到猴和猿的阶段,已能立起来走路,前肢已演化为手,原先走路的功能相对地消失了.
兽类奔跑速度和脚的构造也有密切的关系,熊类和猿猴类动物为什么奔跑的速度较慢,主要由于这些动物都是“蹠行”的——即用脚板触地行走.这类动物的脚上,从趾头到后跟的部位上都长有厚肉的脚板,靠脚板贴地行走,缺少弹力,所以跑不快.人类也属于“蹠行”动物,所以跑不过一般兽类.短跑运动员作100米冲跑时几乎全用脚趾奔跑,蹠部和跟部离地,尽量大的限度减少接触面,以便增加弹力,这样跑的速度就增快了.
奔跑速度较快的兽类,一般都是“趾行”动物,如虎、豹、狗等爪类的动物.
它们全是利用趾部站立行走的.它们的前肢的掌部和腕部,后肢的蹠部和跟部永远是离地的,所以这些兽类都以善跑出名.
兽类中还有一类“蹄行”动物.所谓蹄行,就是利用趾甲来行动.这类动物,随着环境的适应,四肢的指甲和趾甲不断扩大,逐渐溃化成坚硬的“蹄”.
蹄行的兽类又分为奇蹄和偶蹄.
奇蹄类动物有:马、犀牛等.
偶蹄类动物有:牛、羊、鹿、骆驼、河马等.
同是“蹄”行动物,但由于体形和蹄形发展不同,跑速也不同.如体形精干,四肢修长的马、鹿就比体形肥苯,四肢粗壮的牛、河马等动物跑的快,跑的灵活.
腿的不同构造对行动速度毫无疑问是起很大作用的.另外,不同构造的腿型对兽类在不同的环境里的行动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平坦的地面上,“蹠行”的熊是跑不过“蹄形”的马的;但如换了光滑的冰面,马的蹄就容易滑倒,相反,具有扁平脚掌的熊就不会滑倒,跑的就比马快.同样是“蹄行”动物,在平地上马比骆驼跑的快.但在沙漠里,长有宽厚肉蹄的骆驼,就更适宜这种沙丘环境,马就甘拜下风了.
在草原里,马奔跑的时速可达40-50哩,绵羊顶多跑15哩.但在崎岖的山路上,长有修长四肢和硬蹄的马,登山下山的行动就不方便;而绵羊腿短并细,有底部凹陷,象吸盘般的蹄就有利于在陡坡上奔跑,甚至在峭壁上也能站稳.
我们在把不同类型的动物四肢加以比较,就更容易看清腿与腿的不同构造和适应的功能.
(二)四肢的运动规律
兽类最大的特点是行走和奔跑.
一般四肢动物的行动规律有这样的方式,以马为例,开始起步时如果是右前足先向前开步,对角线的左足就会跟着向前走,接着是左前足向前走,再就是右足跟着向前走,这样就完成一个循环.
接着又是另一次右前足向前,左后足跟着向前,左前足向前,右后足跟着,继续循环下去,就形成一个行走的运动.我们在画马的行走动作时,要注意身体的重心是放在三只稳定地站在地上的脚所构成的三角形内.
马除了走步外,还有小跑、快跑、奔跑等方式,各种跑的方式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律的.
下面我们再把每种步法列出动作分析图,以便能从形象上了解马的动作规律.
1.马的慢走动作规律
以上是马的一般走路的四肢运动规律.它的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一般慢走每一个完步大约一秒半钟的时间,也可慢些或快些,根据规定情景而定.慢走的动作,腿向前运动时不易抬得较高.如果走快步,可以提高些.
前肢和后腿运动时的关节屈曲方向是相反的,前肢腕部向后弯,后肢跟部向前弯.
走路时头部动作要配合,前足跨出时头点下,前足着地时头抬起.
2.马的小跑动作规律
马的小跑是属于一种轻快地走步动作,四肢的运动规律基本上也是对角线交换的步法.与慢走稍为不同的是,对角线的两足是同时离地、同时落地.四足向前运动时要提得高,特别是前足可提的较高些.身躯前进时要有弹跳感,队较量足运动成垂直线时身躯最高,成倾斜线时身躯最低.
动作节奏是四足落地、离地时快,运动过程是两头快中间慢.
大多数兽类的小跑都是这种对角线两足同起同落的不法.但也有些兽类,如骆驼和象等的小跑是采用一种“溜蹄”步法,行走时,身躯向两侧作大幅度的倾摆摇动.
“溜蹄”步法,同样给人以轻快弹跳的感觉.
3.马的大跑动作规律
这种大跑的步伐不用对角线的步法,而是左前有前,左后右后交换的步法,即前两足和后足的交换.前进时身躯的前后部有上下跷动的感觉,这种大跑的步法,步子跨出的幅度较大,第一个起点与第二个落点之间的距离可达一个多的体长,速度大约是每秒钟两个完步.
4.马的奔跑动作规律
奔跑是最快的一种步伐,运动方式也是两前足和两后足交换的步法.四足运动充满着弹力,给人以蹦跳出去的感觉.迈出步子的距离更大,并且常常只有一只脚与地面接触,甚至全部腾空,每个循环步伐之间落地点的距离可达身体三、四倍的长度.
马奔跑的速度相当快,时速可达50哩,一秒钟可跑三个完步.
拍一格为中速,拍两格为慢速.有在空中飞奔的感觉.
八张为一个循环动作,一秒钟跑三个完步.(1)(5)为原画(1)(9)头收(5)头略向前冲.
5.爪类动物走路动作规律
爪类动物在哺乳动物中的种类是很多的,小的如鼠类,大的如狮子、老虎等.这些爪类动物,由于形体结构不同,生活环境各异,行走的动态是不同的.
这里侧重谈兽类的规律.
食肉目中的抓类动物,脚上都长有尖锐的爪子.嘴上也都有利齿,适应其猎食其它动物.食肉兽类性情凶暴,因此人类称之为猛兽,如常见的狮子、老虎、豹、狼、狐、豺狗等动物.
这类猛兽,身上都生有较长的兽毛,身体肌肉比一般蹄类动物松弛,但矫健有力,动作灵活敏捷,能跑善跳.
爪类猛兽属趾行动物,利用指部和趾部来行走,因此弹力强,步法轻,速度快.
爪类动物和蹄类动物行走时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外部特点.蹄类动物的前肢关节是向后弯曲,而爪类动物是向前弯曲.因为前者是腕部关节弯曲,后者是肘部关节弯曲,所以正好相反.另外一个不同的特点是,蹄类动物走动时的四肢着地响而重,有“打”下去之感;而爪类动物走动时四肢着地情而飘,有“点”下去之感.
爪类动物的奔跑法基本上和蹄类相同,属前肢和两后肢的交换不法.
爪类猛兽的四肢都比较短,跨出的步子相对来说比较小,不象马这样的蹄类动物有修长的四肢,步子大.不过,爪类的猛兽大都天生一条比较柔软的脊椎骨,这条柔软的脊椎骨能像弹簧那样弯曲,奔跑时能增加身体的弹性,每次用后腿一蹬,背椎一挺,就可跃出很远的距离.
蹄类动物,一般脊椎骨较硬,奔跑时背部基本上保持平直,提取缺少弹力.
比较一下马、鹿、羚羊这类善跑的蹄兽,在短途奔跑时的情况就不同了.这些爪类动物由于脊椎骨不断的急促伸曲,容易消耗体力,跑不多远就筋疲力倦,最终是跑不过那些善跑的脊椎平直的蹄兽.
(三)兽类的跳跃方式
动物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胜者生存,败者淘汰,这是一条自然的发展规律.食肉目的猛兽,每天要吃下大量的鲜肉,就得设法逮捕别的动物来充饥;被猎对象要逃生,常常在一霎那间决定生死的命运.逮不住猎物就得挨饿;逃不掉就得牺牲.因此,“速度”就成为双方命运主宰之神.没有一身高速行动的本领就不能适应生存的环境.
兽类除奔跑的本领外,都练就一种高速的跳跃本领.
自然界有这样现象,老虎这样矫健的猛兽,要捕猎十几米以外被发现的,比他弱小的羚羊是不容易的.当它跑过去追捕这只羚羊时,羚羊一惊觉,就连奔带跳地逃跑.经过一阵急促的激烈追赶之后,最终还是被有耐力的羚羊逃脱掉,老虎只落个喘气的下场.
较有效的捕猎方法,常常是突然袭击.
老虎在觅食的时候,有时故意把自己隐藏起来,让羚羊没有发觉而走近,伺机跃出擒捕它,快到跟前时突然一跃跳过去把它擒住.在老虎起扑时羚羊就算惊觉,也来不及逃跑了.因为这样猛的一扑过去,像离弦之箭,赢得了绝对优势的速度,羚羊是无法幸免于难的.
跳跃能获得比奔跑更快的速度,是猎者和被猎者都很有效利用的技术,以便更好的适应危机四伏的环境.
兽类的跳跃动作规律,一般情况下是跃出前,躯干往后缩成蹲状,准备力量.然后利用强有力的后腿猛力一蹬,把身躯弹出.身躯悬空运动过程中,前肢弯起伸向前方,准备着地.着地时,前肢先接触地面,承受身体前冲运动的惯性作用,身躯会由挺直到蜷缩着,后腿着地后冲力减弱才恢复原状.

羚羊是体内中善跳的动物,它的四肢修长的腿富有弹力.它在灌木丛中跳跃前进时,身体呈弓形.羚羊的爆炸式跳跃,一跳可以高达二、三米,远达七八米.并且可以作较长距离的、连续的跳跃奔跑前进.
这里介绍一下羚羊跳跃的动作规律,注意它的跃出点与着地点是一个较长的弧度.
羚羊动作灵活、敏捷,弹跳有力.跃起时,四足腾空过程较长,距离较远.按每张拍二格计算,从第9格起,四肢开始伸展张开,到第20格时,一足才开始着地,四肢腾空大约为12格.
有些四肢动物,因为长期的生活适应,四肢发达极不平衡,前肢在地上行走的功能已在逐步消失,不能像一般四足动物那样靠四足交换方式走路.猿、猴类动物正朝着人类那样采用两足站立和行走的方向发展.

体型较大的袋鼠,靠两后肢撑身体站立和行动.由于它的前肢特别短小无力,靠它来行动很不方便,跳跃就成为它前进行动的常见方式.
袋鼠的跳跃步法,只用后肢与地面接触,两后足靠拢,同时跳离地面,当身体已经向前弹出后,就利用粗而长的尾巴来平衡身体,它那双特别发达而有力的后足作一连串的跳跃,就能推动身体向前移动.每一次地跳步可达身长五倍的距离,最高时速可达30哩.
一只体重达100公斤左右的袋鼠,竟能一跃而跳到三米的高度,可见它那后腿具有多么惊人的弹跳力量.
兔子也是一种四肢发达不平衡的动物.由于它体小力弱,容易为敌强所侵袭,天生胆小.幸亏它有跳跑的特长,弥补了自身的弱点.
兔子奔跳前进的动作特别快,换步时间短促,腾空窜越的时间较长.
兔子的脊椎骨特别柔软,奔跑时身体伸曲幅度大,弹力强,所以能以快速奔跑而著称.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