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树换换,它做“人”,我做树.

问题描述:

想和树换换,它做“人”,我做树.
可是,要做树,我还似乎不怎么够“格”,树的“讷于言而敏于行”,我还做不到.
稍有点温暖、幸福,我就嚷嚷,生怕别人看不到,生怕真的“锦衣夜行”;一遇上人多的场合,我就难免嘴痒,要说说计划、远景,说的时候,我注意措词,注意自己是否语惊四座,而那所说之事尚“八字缺一撇”.
(树呢,在崖边、坡上、沟旁、屋后,鄙弃了喧哗,守住了静默,战胜了几多风雨,抖开了几多绿荫,奉献出几多果实,它从不嚷嚷从不强调.)发芽,生枝,长杈,结果……这么多事,树做就做了,没听说它弄什么“计划”玩什么“总结”.
“秀”上一“秀”,这是我的毛病.树呢,“本色”得很.遵循自然的规律,朴实地生存于春夏秋冬之中.
春天,努出星星点点的天真、稚气、欢欣,或作芽,或作花,把浑厚的地气搬运成一树的馨香,养育蜂、养育蝶、养育鸟,养育带朝气的精灵.
夏天,树又是那么坦诚和奔放,不遮不掩地使蓬勃、向上、深情、无私长成一枝又一枝、一蔟又一蔟的绿.
到了秋天,成熟不用昭示,树把果实,把种子,把厚望……给风,给鸟,给兽,给大地,给人类……它呢,仅留几片金黄的印章盖在脚下.
冬天,树大多抖尽纷繁,它的枝杈和根须则成了思想的神经梢,在凛冽之中思考刚强,在静默之中迎接年轮新的哨音.
在这样的历程里,树不怕“死”.我呢,我怕.我用“老了”、“离开”、“上天”、“牺牲”这些纷繁的词语掩饰自己的慌乱,我抓紧“活”,有时还抓紧“行乐”,更有甚者,有时,我还想把恐慌转嫁给树,于是,我向它挥起斧头,向“弱者”开动电踞.嘴上,我说:木材,我需要木材.可是,往往在累出几身臭汗后,我才发现肆虐的最终结果:“死”的不是树,是“我”!
旱魃、暴雨、泥石流、甚至荒漠,它们正等着我,树呢,即使变成了斧柄,变成了家具,变成了纸张,寿命都可能比我长.这些变形了的“树”可能看了我的儿子、还将看我儿子的儿子怎样折腾.
一切都这样,树清楚,因为清楚,树的姿势往往是挺立的.白天如此,黑夜如此,晴天如此,风暴里照样如此……它不必给自己造屋,不必遮藏自己的脆弱,它坦然地把自己交给各式各样的“灾难”,让天地接纳风雨过后那绿色的祝福.
满含祝福的树在一片绿意里团结成林,在森林里氤氲故事,这些故事无私地喂养人类的想象……活成这样,你说树的“格”还不够高?我想做树,如果不痛快地抛弃焦虑、浮躁、浅薄、粗暴,
清楚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好好做人,才能具备树一样的“格”!
1.文章中的树具备哪些优良品种?
2.你认为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棵“树”?
3对第三段中加()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品析.
4.本文在表达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文章中的树具备哪些优良品种?
讷于言而敏于行
朴实,本色
天真、坦诚、奔放、奉献、思考、不惧生死与灾难的淡泊、坦然、从容.
2.你认为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棵“树”?
要痛快地抛弃焦虑、浮躁、浅薄、粗暴.
3对第三段中加()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品析.
(树呢,在崖边、坡上、沟旁、屋后,鄙弃了喧哗,守住了静默,战胜了几多风雨,抖开了几多绿荫,奉献出几多果实,它从不嚷嚷从不强调.)
作者用连贯的对仗、对偶的修辞方式大量例举了无处不有的、沉稳坚定地经受自然考验、默默无声地奉献绿荫与果实的树的高风亮节,而却在最后用一句【它从不嚷嚷从不强调】,来概括了树对这一切宝贵品质的淡然内敛和不事张扬,从而更加深刻和强烈的刻画出了树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形象;对仗和对偶的修辞方式,使无数个因素的罗列显得不凌乱、不枯燥,工整而富有韵律,有层次、有递进的表达了歌颂树的感情.
4.本文在表达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歌颂了树的高尚情操,
将人类所应具有的高贵品质,寓意于【树】这一客观事物,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直观形象的描写说明,使读者对作者想要表达和宣扬的思想一目了然.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