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问题描述:

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2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2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各地习俗: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 [5]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展开全文阅读

补充回答: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拜祖先。满怀先烈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鬼族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阻抗。写自己的不足修改自己
网友(111.37.40.*) 2014-11-22

剩余:2000
上一页:椭圆简单性质
下一页:求解这个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