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韩非子内储说上

问题描述:

概括韩非子内储说上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原文】主之所用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译文】君主所用的有七种手段,所考察的有六种隐微之情.七种手段:一是从多方面来参照观察,二是对犯罪一定要惩罚以显明威势,三是诚信奖赏以使受赏人能尽其所能,四是一一听取禀告并用禀告来督责下级,五是利用使臣下猜疑的命令来促使臣下谨慎从事,六是拿自己已经知道的情况去询问臣下是否虚伪,七是说些与本意相反的话做些与实情相反的事.这七种手段,是君主所用的.
  【说明】内,主要是针对内部;储,是集聚汇编的意思;说,就是各种论述说明.储说由于篇幅较大,而针对的对象不一样,所以分为六篇,“内”、《外》、《上》、《下》、《左》、《右》,是用来区别篇名的.每篇先列出论纲,叫做“经”,然后的文字对每一条经文用若干事例来说明,叫做“说”.“经”的文辞简单扼要,便于记诵;“说”的文字详尽具体,便于阅读.所以我们读“说”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看“经”,这样就可以能更深刻理解了.
  七术,就是七种政治手段,是君主对臣下使用的,是当权者对下属使用的手段.六微,就是六种隐微的情况,这些细微之情需要当权者明察.
  【原文】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1之称“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2,与惠子3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4之饿叔孙5,而江乞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注释】1.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公元前494~467年在位.
  2.河伯:黄河之神.
  3.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荀子·不苟》:“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荀子·非十二子》:“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4.竖牛:人名.叔孙的侍僮,名牛.
  5.叔孙:人名.指叔孙豹,他是鲁国的卿,是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大贵族之一.
  【译文】观察听取汇报不参照多方面的情况那么就等于真实之情没有听闻,听取汇报有人看守门户那么就会被臣下堵塞蒙蔽.这种说法在侏儒梦见灶时,鲁哀公称之为“没有众人就要迷惑”时就有的.所以齐国人能见到河伯,与惠施所说的“失去一半”是一样的.这种忧患就是竖牛饿死他的主人叔孙豹,而江乞所说的楚国的习俗也是这样.卫嗣公想要治理却不知道,所以招致了敌人,因此明白的君主要推测堆积的铁器,而且要明察市场上的祸患.
  【说明】本节是对第一条“从多方面来参照情况”的说明,也就是说,发生了一件事,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是要从相类似的事情中找出其共同点,然后再预测它的后果.比如说,前三个事例后面段落中有详细解释,咱们讲后一个事例,要强国,就要有强大的军队,要有强大的军队,就要有兵器,要铸造兵器,就要收购铁器,所以要推测堆积的铁器,而且要注意市场上铁器的流向流量,才能知道敌国与我国兵器的装备情况.
  【原文】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译文】仁爱之心很多的人,那么法律就不能立起来;很少有威势的人,那么下级就会侵犯上级.因此刑罚不必然实施,那么禁令就不能通行.这个说法在董阏于巡视石邑,与子产教导游吉那里就有.所以孔子解说落霜,而商朝的法律规定对倒灰在街道上要处罚是同样的;将行去到乐池这个地方,而公孙鞅重重处罚他这个轻罪.因此丽水的坚固城防都守不住,而积泽的大火扑不灭.成欢认为太仁慈就会使齐国衰弱,卜皮就是因为仁慈恩惠而使魏王倒台.管仲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经常判死刑;卫嗣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买下了逃犯胥靡而杀死他.
  【说明】本节是对第二条“对犯罪一定要惩罚以显明威势”的说明,好几个人物在前面的篇章中都已经注释过,所以这里不再列出.人物是次要的,关键是事情的发生、经过与结果.落霜即霜降,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每年的霜降,对人类却有极大的好处,霜降造成的低温,使很多害虫不能度过冬天,如果没有霜降,来年害虫一定很多.所以说,这是上天对危害人类的有害动物的惩罚.那么商朝禁止在街道上倾倒灰尘,同样也是对某些危害人们的行为的惩罚.将行按职务来说,不应该私自去乐池,但他去了,这只是轻微的过错,可是公孙鞅还是重重处罚了他.所以,人类社会从远古时期就创造出死刑,就是为了惩罚与震慑那些敢于违犯法律的人,而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叫嚷要废除死刑,理由只是所谓的“人权”,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些罪犯首先是侵犯、破坏、损害了别人的人权,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安定,国家机器就要对这种人进行惩罚,如果不惩罚或惩罚较轻,那么他们就会变本加厉去侵犯、破坏、损害别人的正常生活,那么社会就会混乱.所以惩罚是必要的,而且还不能轻,因为还有些人怀着侥幸心理想重蹈覆辙.所以惩罚要重,要让那些抱着侥幸心理的人不敢轻易去触犯法网,因为惩罚是很残酷的.只有残酷的惩罚才能让人感到害怕!所以,当权者不能以仁慈来管理部下,家长也不能以仁慈来教育孩子,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多半是废的.我们要培养部下、孩子有仁慈之心,但首先要让他们懂得,任何社会、集体都有规矩,对违反游戏规则的人不能仁慈.否则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原文】赏誉薄而谩1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故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2,宋崇门以毁死.勾践知之,故式3怒蛙;昭侯知之,故藏弊绔.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妇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是以效之.
  【注释】1.谩:《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说文》:“谩,欺也.”《韩非子·守道》:“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众人不相谩也.”《汉书·匈奴传》:“是面谩也.这里用为欺骗、诽谤之意.
  2.射:《易·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易·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诗·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礼记•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道》:“君射,则臣决.”《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高诱注:“使王射不动不飞不鸣何意也.”《广雅·释言》:“射,绎也.”这里用为猜度之意.
  3.式:《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大雅·思齐》:“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诗·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士之式.”《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后汉书·崔寔传》:“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译文】奖赏赞誉较轻而又欺骗不兑现的,下级就不肯被使用;奖赏赞誉丰厚而又诚信的,下级就会不惜牺牲.这种说法在文子说的“好象野兽鹿子”说法中就有了.所以越国君主火烧宫室,而吴起靠在车辕上不动,李悝判断诉讼用猜想的方法,宋国崇尚守门者于是大家都饿死.勾践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效法发怒的青蛙;韩昭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藏起破裤子不拿出来.丰厚的奖赏之所以能使人成为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就象妇女捡蚕,渔民捉鳝那样能得利,因此大家都仿效.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条“诚信奖赏以使受赏人能尽其所能”的说明,这个道理很简单,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但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有领导反悔,其原因就是舍不得,舍不得把已经赚到的利润再拿出去.其实这很蠢,下属干事,一是看在职位与工资的份上,再就是看在奖金的份上,所以能够卖力拼命.如果奖金没了,下回他也就不卖力了;下属们都不卖力了,老板的利润就会降低,比拿出一点奖金还要有损失.
  咳咳,亲亲可以自己去看看~~~~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这一步看不懂
下一页:这题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