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之前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问题描述:

隋朝之前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春秋战国,秦皇汉武,楚汉相争,三国鼎立,然后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最后是民国
春秋战国--中华历史人物简介
【齐桓公】(?—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臼.其兄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宋襄公】(?—前637)春秋时宋国国君(前650—前637).名兹父.齐恒公死后,他欲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38年与楚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大败,伤重而死.
【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霸主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名重耳.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
【秦穆公】(?—前621)春秋时秦国国君(前659—前621).名任好,重用谋臣百里奚、蹇叔、由余等,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等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大败于晋,东进被阻.转向西,“灭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楚庄王】(?—前591)春秋楚国国君(前613——前591).名旅(或作吕、侣).在位时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使“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国势大振.庄王三年(前611年),灭庸(今湖北竹山西南).继攻陆浑之戎,向周室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大败晋军于邲(今河南荥阳北),迫使鲁、宋、郑、陈等国先后归附,称霸中原.
【阖闾】(?—前496)又称“阖庐”.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前514—前491).名光.他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获君位.灭徐,破楚,占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秦救楚及其弟夫概反叛而受挫.后被越王勾践败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伤重而死.
【夫差】(?—前473)春秋末吴国国君(前495—前473).阖闾子.阖闾为越王勾践打败伤死,他立志复父仇,终败越兵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使越降服.又开挖邗沟,北向败齐.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与晋争霸获胜,但被越乘虚攻入都城.公元前473年吴为越所灭,他自杀.
【勾践】(?—前465)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重用范蠡、文种等治国,10年生聚,10年教训,终成强国.公元前482年灭吴.继北上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争得霸主.
【庆父】(?—前660)鲁庄公庶兄.又称仲庆父,共仲或孟氏.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孟孙氏是其后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成语即源于此.
【管仲】(?—前645)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成为五霸之首.
【赵鞅】即“赵简子”.一名“志父”,又称“赵孟”.春秋末晋国卿.公元前493年袭击郑兵时,以赏给土地和免除奴隶身分激励将士,获全胜.先后败范氏、中行氏,拓展封地,奠定了后来建立赵国的基业.
【赵简子】即赵鞅.
【田成子】即“陈成子”.春秋时齐国大臣.名恒,或作常.采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之法争取民众.公元前481年杀齐简公,立平公,任相国,扩大封地,尽诛公族中强者,从此田氏专国政.
【田常】即“田成子”.
【伯乐】传说古时善相马者.1、秦穆公之臣.曾荐九方堙为穆公相马.一说即孙阳,称孙阳伯乐.2、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邮无恤(恤或作正),字子良,号伯乐,又称王良,善御马、相马.
【子产】(?—前522)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名公孙侨、公孙成子,字子产.公元前554年为卿,前543年(郑简公二十三年)执政.推行改革,整治土田疆界、沟洫,发展生产.又作丘赋(按丘征收军赋)、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他能够虚心听取国人意见.还反对迷信,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政权将为田氏取代.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
【三桓】春秋末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季孙氏(或作仲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因都是桓公后裔,故名.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人,曾流寓于吴,谙熟兵法.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后与伍子胥谋伐楚国,连战皆胜,名赫诸候.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早而杰出的兵书.该书总结了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受到国内外的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兵学鼻祖”.
【孔子】(前551一前479)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贱,成年后做过管粮草和畜牧的小官.后聚徒讲学,首开“私学”之风,曾任鲁司寇.为抑制三桓家臣权势,定计堕三都(毁三家都邑),结果失败.又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然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又删修《春秋》,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思想上从天命论出发,倡导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仁”即“爱人”,因提倡“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仁”必须合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崇尚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与酷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以及“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等.其学说成为汉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其门人将他的言论辑录成《论语》一书,成为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材料.
【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楚国人.因父伍奢被楚平王杀而投吴.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取得君位,治理国家.旋破楚,因功封于申,亦称“申胥”.后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停止伐齐,被疏远.终被吴王赐剑自杀.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大夫.越败于吴时,曾随勾践为吴人质二年.返国后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终灭吴国.旋弃官游齐,至陶(今山东定陶),以经商致富,时人称陶朱公.他认为供求关系的有余或不足决定物价的贵贱.国家在谷贱时要收购.贵时再平价售出,平衡贫贱,以免伤农.
【文种】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禽,或作子禽.楚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人.公元前494年吴破越,他向越王勾践献计,贿赂吴太宰,得免亡国.助勾践发愤图强,终于灭吴.后被勾践赐剑自杀.
【西施】又作“先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被勾践献给吴王夫差,得其宠信.据传吴亡后,同范蠡一道遁五湖.
【鲁班】春秋鲁国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创制攻城云梯和磨粉之硙等器具.据传又发明锯子等木作工具.旧时建筑工匠尊为祖师.
【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魏文侯】(?—396)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前445—前396).名斯(一作都).在位期间,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贤者为师,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兴修水利,奖励耕战,进行封建制的改革.又取秦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灭中山国,使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齐宣王】(?—前301)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19—前301).田氏,名辟疆.公元前314年乘燕内乱,派兵攻占燕国,后因齐军残暴,被燕国人民赶出.又继其父威王置稷下学宫,广招学者讲学.
【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前361—前338).名渠梁.在位时,广招人才,命群臣献富国强兵之策,任用商鞅变法.前350年迁国都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进行变法.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楚怀王】(?—前296)战国时楚国国君(前328—前299).名熊槐.曾被山东六国推为纵约长.又乘越内乱,攻灭越国,设郡江东.但他排斥改革派,误信秦说客张仪,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失去汉中等地.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赵国国君(前325—前299).名雍.公元前302年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强大骑兵,改穿胡服(北方少数族服装),便于骑射.先后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国势强盛.公元前299年传位于王子何,自称主父.后因内讧,被李兑困死于沙丘宫.
【燕昭王】(?—前279)战国时燕国君(前311—前279).名职,燕王哙之庶子(一说为流亡在韩的公子职.值燕国内乱,燕王哙被杀.他被赵国遣乐池护送回国即位).他即位于齐国破燕之后,为恢复国家安定,故锐意改革政治,招徕人才,燕国得以富强.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他联合秦、楚、燕、韩、赵等攻破齐国,占领齐国70余城.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在秦国为人质,后逃归.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他阴谋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于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派荆轲入秦行刺,未遂.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跖】春秋战国之际人民起义领袖.名跖,一作跖,又称盗跖.
【李悝】(约前455—前395)又作“李克”.战国初年政治家、法家.曾任魏文侯相,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赏有贤”、“罚必当”,废除贵族特权;推行“尽地力”政策,统一分配土地,鼓励农业生产;确立封建法制,使魏富强.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西门豹】战国魏文候时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曾破除“河伯娶妇”陋俗,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田,促使生产发展.
【吴起】(?—前381)战国时兵家.卫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先后在鲁、魏为将,善用兵,以功擢为魏西河守.文候死,遭陷害,投楚,旋任令尹,辅助楚悼王变法.打击旧贵族,裁汰冗官,整顿机构.选贤能,明法令.促进了楚国富强.悼王死,他被贵族杀害.变法失败.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又称卫鞅.本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应召入秦,向孝公献富强之术,被重用.前356年任左庶长,旋以军功晋升大良造.主持变法达20年.前350年秦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制,推行农战政策;制定新亩制和度量衡;改革区划,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武备,秦国因此富强.后败魏,俘公子印,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孝公死,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有《商君书》传世.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被任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派使者骗到魏国,编织罪名,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因此称作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攻魏救韩,指挥了著名的桂陵、马陵大战.著有《孙膑兵法》,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
【庞涓】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公元前354年率魏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策划下,出兵袭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领兵攻韩,次年齐救韩,采用孙膑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涓自杀.
【公孙衍】战国纵横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号犀首.曾入秦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苏秦】(?—前284)战国策士,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人.自公元前334年始,他以合纵策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并力抗秦,获得成功.他任纵约长,挂六国相印,还被赵封为武安君.合纵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国吞并六国的计划,以后纵约为秦国所破坏.不久齐宣王因燕丧伐燕,他向燕昭王进策,被派入齐行反间计.后为嫉恨他的齐国大夫刺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有其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
【张仪】(?—前310)战国策士,纵横家.魏国贵族后裔.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献上郡,助秦惠文君称秦王,以连横策游说各国,破坏合纵之约.谋划瓦解齐楚联盟,夺楚地汉中.武王即位,入为魏相,旋卒.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不见用,退而著述以终.推崇周制,以继承孔学为志,将其“仁”学发展为“仁政”说.主张省刑薄税,制民恒产.拒杨、墨之学,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为政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不仁不义不可为君,不可诛之.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发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论.阐发子思之学,继承孔子之说,成思孟学派,为孔学正宗,有“亚圣”之誉.著作有《孟子》十一篇.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惠施友善.家贫,曾借粟于人.相传楚威王聘为楚相,坚辞不就.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无为无形,可得而不可见.又以为万物无时不变化推移,原因在于其内部有两种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认为,事物之间本质上无差别.要求人们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颇有艺术价值.著作有《庄子》(其中外、杂篇为其后学所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最早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故里传为今湖北秭归县.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初辅佐怀王,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在同保守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逸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因而接近人民,对黑暗现实日益不满.秦兵攻破楚都郢之后,痛感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投汩罗江自杀.其代表作《离骚》,强烈地表达了进步的政治思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和献身精神.此后,骚体便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样式.
【石申】(约前4世纪)战国时魏国人.天文学家.著有《天文》8卷,西汉后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其中有关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的记载,公认是现已知世界最早的星表.为后人进行许多天体测量奠定了基础.
【甘德】战国中期天文学家.楚国人,一说齐国人.与石申测定记录黄道附近的恒星位置,为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据传他测定恒星118座,511个.著有《天文星占》八卷(佚).后人将其与石申的《天文》合为《甘石星经》.
【扁鹊】(约前407—前310)战国时医药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反对巫术治病,有丰富医疗知识,曾游走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创始人.
【白起】(?—前257)又称“公孙起”.战国时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人.昭王时官至大良造,屡战获胜.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中采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切断赵后路之策大败赵军,杀赵括,坑杀其俘虏40余万.后为相国范睢逼迫自杀.
【赵括】(?—前260)战国时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故称马服子.一味纸上谈兵,实际不会指挥作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他代廉颇指挥长平之战.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围困,中箭死.赵军战俘40余万尽被坑杀.
【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四公子之一.名田文.因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不久逃归,后为齐闵王相国.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齐闵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闵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孟尝君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
【田文】即孟尝君.
【庄蹻】1、楚怀王时人民起义领袖.一名企足.后世常以蹻与跖并称.2、又作庄豪.战国楚将.楚顷襄王时入滇,后据以称王,号庄王.一说即楚庄王后裔.
【李冰】战国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时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并在四川兴建许多水利工程.
【信陵君】(?—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安厘王之弟.名魏无忌,号信陵君.有食客3千,魏王忌其贤能不以国政任之.魏安厘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他窃得兵符,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率兵救赵,大败秦军.居赵国10年后,回魏国上大将军,联合5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有《魏公子兵法》,今佚.
【魏无忌】即“信陵君”.
【平原君】(?—前251)战国赵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惠文王之弟,名赵胜,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遣食客毛遂游说楚王合纵,散家产以资坚守.后求得魏、楚救援,终败秦兵.
【赵胜】即“平原君”.
【范睢】(?—前255)或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国人,以善辩知名.曾化名张禄,因秦谒者王稽所荐得入秦为客卿.他以远交近攻,伐魏收韩之策说动秦昭王,并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劝说其废掉擅权的宣太后,驱逐太后母弟相国穰侯魏冉等,以加强集权.被任为相国,封应(今河南宝丰西南)侯.他执政期间,曾纵反间计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赵军.但因忌妒白起战功,迫其自杀.后因所善郑安平兵败降赵,王稽也被杀,惧而谢病归相印,不久即死去.
【春申君】(?—前238)战国时楚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名黄歇,号春申君.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封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门下有食客3千.曾派兵马联合魏军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死后,内讧中被舍人刺杀.
【黄歇】即“春申君”.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位居上卿,屡败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中坚守3年,后因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以赵括代之,致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他击败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居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老死于楚.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号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批判地总结诸子学说,于儒学中推崇孔学而指斥思孟学派.政治上主张礼法兼用,王霸并行.批驳天命观念,否认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人之分观点,论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又认为天地运行“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以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若任其发展,必将在社会上产生暴乱.主张礼义教化,强调正名思想.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注意对感性经验进行辨别验证.经济上主张开源节流,强本节用,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贾事业.著作存《荀子》.
【韩非】战国末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上书韩王变法,不用,乃发奋著书.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其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哲学上提出“道”与“理”相区别,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以参验言辞.注重对立面关系的研究,首次制定“矛盾”范畴,概括事物之对立关系.分历史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诸阶段,提出历史进化观点,并以“人民众而货财寡”说明社会动乱的原因.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巨商,在赵都邯郸遇秦“质子”素公子异人(后名子楚),以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使立其为秦太子.子楚(即庄襄王)继位后.任其为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继位,称其为“仲父”,仍掌政权.封邑有蓝田12县、洛阳10万户及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10城.执政时先后攻取周、赵、魏地,建三川、太原、东郡.有宾客3干,家僮万人.命门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编成《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故称杂家.秦王政亲政后,免职,旋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郑国】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受韩命赴秦,企图以兴修水利消耗秦国力,阻止其吞并别国.其谋为秦所识破,但仍以他主持开凿郑国渠.此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300余里,修好后溉田4万余顷.遂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被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行刺秦王政.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他携秦逃将樊於期头颅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献于秦.图穷而匕首现.即执以刺杀秦.不中,反被杀死.
南北朝:慧深、祖冲之、范缜、陶弘景、谢太君等等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