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问题描述:

关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什么在当时受到很多人的抨击?当时坚信的主观思想是什么?
1个回答 分类:生物 2014-10-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首先引入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叫做“杂种优势”.
即不同品种的父本与母本的下一代,杂交子代在生长、成活、繁殖能力或生产性能等方面均优于双亲均值的现象.
但杂种优势无法保持到第三代.第三代就会发生性状分离的现象.
 
植物繁殖分为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20世纪40年代左右,西方提出了“自花授粉没有杂种优势”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被奉为经典定律.其他自花授粉的实验也屡屡失败,更坚定了这一学说.
 
袁隆平当时提出,杂种优势是基因决定的,而自花授粉是繁殖方式,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可能有关系?
 
于是袁隆平开始构筑杂交水稻的模型并研究.
 
国内反对者也相当多.因为60年代经济困难,你投入经费到无意义的研究中,会导致其他科研经费被压缩.所以大家都认为杂交水稻不可能实现,不必投钱去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要实现杂交必须将水稻的雄蕊去掉,否则大多数雌蕊都会沾到自己的花粉导致大多数杂交失败.水稻花小而多,不可能一一去掉.所以没人认为袁隆平能成功.
 
袁隆平此时真的是“孤家寡人”了,除了助手,没有人在帮他.
但他突破在于在海南岛找到了一株雄蕊不发育的野生水稻“野败”,“野败”当年只结了12颗种子.
就是这12颗种子,让水稻去雄蕊成为可能,进而能保证杂交的“纯度”.于是“三系法”成功.
 
杂交水稻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经典定律,也让中国在植物学应用方面远超西方.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求补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