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至2014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六检测试题

问题描述:

选择题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05-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老师为你提供2013至2014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六检测试题单选题及材料解析题。希望你能认真复习。
解题过程:
老师为你提供2013至2014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六检测试题单选题及材料解析题。希望你能认真复习。
最终答案: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代中国服饰风格演变的特点是 ①民间服饰变革推动政府服饰变革 ②政府倡导推行又使新服饰走向社会下层 ③“易服”与“断发”并行,是社会变革的缩影 ④洋装与传统服饰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控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官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服饰改革较为流行 ②不缠足运动兴起 ③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④旗袍被取消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 ③欢呼辛亥革命的胜利 ④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不是维新派主张的是 A、断发易服 B、安居工程 C、废止缠足 D、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6、“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居民 A、上海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部地区 D、两广地区 7、元旦,这一节日可能出现在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前 C、戊戌变法后 D、辛亥革命前 8、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节奏更加稳定 C、当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 D、人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变化多样 9、下列哪一史实说明列强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 A、拆毁“开平至胥各庄的铁路” B、拆毁“紫光阁铁路” C、拆毁“就张铁路” D、拆毁“杭江铁路” 10、1903年,一军人从满洲里至哈尔滨探亲,他可能 A、没有直达的火车 B、先坐沪宁铁路一线的火车到南京旅行再转至哈尔滨 C、乘坐东省航线飞机 D、乘坐东省铁路一线的火车 11、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上帝干了些什么”一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那么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是 A、1877年 台湾 B、1906年 北京 C、1877年 福建 D、1906年 上海 1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3、有关广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电视普及以前,收听广播是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 B、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牌节目拥有比较固定的听众群 C、对一些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收音机是最方便获取信息的工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无人收听广播 14、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15、近代电影事业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是“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B、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 C、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难夫难妻》 D、目的是为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毒害的影片《歌女红牡丹》 16、“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17、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休闲时间,家家户户都能看到电视节目应是在 A、建国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改革开放后 D、文革时期 19、如果你想和远方的朋友进行沟通,最快捷、最省钱的方式是 A、写信 B、打电话 C、发短信 D、上网聊天 20、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学校准备举行一次“中国近现代服装展”请你和同学们参加筹备工作。请回答: (1)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搜集有关材料?(2分) (2)你搜集的材料有哪些形式?(2分) (3)展览的内容要求呈现近现代服饰发展的历程,你将选择哪几种服饰?(2分) (4)在展览的结束中,归纳中国近代现代服饰发展的特征。(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1)毁铁路口号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拨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2)“马拉火车”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3)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请回答: 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的性质上有何区别?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1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年—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表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刊。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 ……《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至1895年的二十余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剌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他谕礼部:“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有复为此事,渎进章奏,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著礼部传谕各地,一体遵行。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渐,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孙中山: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 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 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选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 请回答: (1)顺治帝颁布“剃发令”的目的是什么?(2分) (2)康有为认为留辫子的弊端是什么?(4分) (3)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其主张“剪辫”的方式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 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艰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抢夺铁路修筑权。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00多公里,其中由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投资经营的竟达8900多公里,中国自主的铁路只有600多公里。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据袁昶估计,庚子(1900年)前后,仅顺天府(注:清朝时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中国控兴建铁路的特点,其后果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述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2分)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答案1、B2、B 3、C 4、C5、B 6、B7、A8、B9、B10、D11、A12、B13、D14、B15、C16、D17、C18、C19、D20、D 21、(1)上网、向老师请教、向长者家庭成员询问、去图书馆查阅资料。(2分) (2)文字资料、实物资料、音像图片资料、。(2分) (3)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列宁装、旗袍、连衣裙。(2分) (4)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时期的特征为中式和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特征为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服饰 成为主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纷呈:表现为服饰由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处不穷;总体上开始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舒适、平民化转变,中国服饰有封闭走向开放。(6分) 22、(1)想通过控制中国铁路,进而达到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经济上掠夺的目的。(4分) (2)义和团的目的是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则是目光短浅,排斥新生事物。(4分)(3)在近代中国,人们对新生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封建落后的意识浓厚。(4分) 23、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6分) (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业遭受重创。(6分) 24、(1)维护清朝的统治,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2分) (2)①辫发对发展邦交不利 ②辫发对大机器生产不利。辫发长垂,在生产过程中,操作工人的辫发在行动时晃,误缠机器中,立即身死无疑。③于训练新军不利,也不利于卫生;⑤不利于维护人的尊严,外国人看不起汉人,尤其笑话辫发,斥之为猪尾巴。剪掉后免得为人耻笑。(4分) (3)是推翻满 清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全体或大多数同时剪掉而非一个一个地来,具有强烈废除旧制度、旧社会决裂的革命色彩。(4分) (4)①社会习俗的变迁与社会政治变革是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的变迁触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分) 25、(1)刘铭传、李鸿章修铁路的倡议及洋务派修铁路的行为遭到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2分) (2)特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修筑的铁路,长度远远超过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后果:①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修筑铁路,增加资本输出,榨取巨额利润;②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铁路修筑到哪里,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4分) (3)影响:第一,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第二,带动了与铁路相关行业的发展,但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2分) (4)评价:首先,修筑铁路是世界科技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其次,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4分)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加剧直接导致的结果,加剧这一矛盾的因素有 ①国民收入分配不均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④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A.①②③ 8.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2.1929年9月,以下关于美国纽约社会状况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很多人从银行贷款来抢购股票,期望得到更多收益 B.商家打出“一美元自付,一美元月供”的口号,以吸引消费者 C.许多人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家用电器 D.许多人被迫廉价出售私人汽车 3.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A.经济危机来势猛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危机持续时间长 4.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 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5.(2008年惠州质检)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6、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 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 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7.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按照他的这一理念,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 ②鼓励削减农业,政府补贴 ③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④要求企业制定经营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2008年惠州二模)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到:“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惟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褔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权的经济职能 9.(2007年南通基础调研)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模式。新模式主要“新”在 A. 国家加强经济管制 B.依靠市场调节经济 C.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10.(南京质检)罗斯福新政最能体现的经济学思想是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 D.“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的境冲更趋恶化。” 11.罗斯福总统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 A.美国政府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 B.美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强掠夺 C.美国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12.(08扬州1月调研)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指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C.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私人经济受到限制 13.(2008年淄博二模)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积极发展知识经济 14.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得到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是因为 ①调整农业政策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②整顿金融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③工业复兴法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④“以工代赈”缓解了就业压力 A·①②③ 8.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 B.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国有化政策 16.下列示意图,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速度 速度 50 60 70 80 90 年代 50 60 70 80 90 年代 A B 速度 速度 50 60 70 80 90 年代 50 60 70 80 90 年代 C D 17.(2007年山东莱芜12月模拟)右图是英国的考文垂大教堂,1962年,它的重新开放,被视为西欧复兴的象征。二战后西欧诸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利用美国的援助 B.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C.发展高科技和新兴产业 D.利用经济的非军事化 第17题图 18.(2007年山东莱芜12月模拟)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D.扩大了社会消费 19.(2007年广州天河区一模)下列关于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B.缓解了社会矛盾 C.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扩大了社会消费 20、(2007华师附中一联)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8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A、“守夜人” B、“中间道路” C、“大管家” D、“甩手掌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1小题12分,共计60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求言辞简约,层次清楚。) 21. (2008年镇江第二次调研)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请运用这三个要素对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进行分析。 (1)“史实”:面对经济危机,美国没有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而是通过改革稳定了资本主义的民主秩序。请结合相关史实回答罗斯福新政得以进行的政治前提是什么?(2分) (2)“史论”: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论述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分) (3)“史识”: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中采用的哪些经济手段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说明了什么?(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总统1933年3越4日的就职演说)这是一个民族献身的日子。值此我就职之际,我确信同胞们期待着我能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迫切要求的坦率和果决来发表演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我决不会有负众望。 ——摘自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材料二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元……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四 “新政”的主要内容涉及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既考虑到农业减耕,保证农民利益;又考虑到行业公平竞争与调节劳资关系;还考虑到救济、以工代赈与社会保障等方面。 ——根据人民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整理 回答: (1)结合材料二、三、四概括说明罗斯福是怎样“不负众望”的?(3分)综合这三则材料,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罗斯福总统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曾提到他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结合材料三,对他的这方面作为进行评价。(2分) (3)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开始改变这一局面的美国总统是谁?(1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1998年美国财政在长期赤字后实现了盈余,这一时期当政的美国总统又是谁?(1分) (4)20世纪60年代中期,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哪个国家?(1分) 23.(2007苏州市基础调研) 阅读下列材料 (14 分 )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 ,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 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 ,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92 年 , 邓小平视察南方 , 发表了著名的 “南方谈话”, 指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请回答 : (1) 材料一这段话是谁提出的 ? 当时这个国家面临什么问题 ? 他是如何解决的 ? 这里所说的 “ 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 是指什么 ? 如何理解“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 分) (2) 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 ? 面对这个错误 , 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 ? 这一调整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 ?(5 分) (3) 在哪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经济体制转变的最根本转变是什么 ?(3 分 ) 24.(2008靖江一检)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疑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事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1分)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1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针对记者质问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请你为罗斯福辩解。(2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1分)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2分) (4)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的扩张所产生的影响。(4分) (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1分) 25.(12分)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并出现巨大的变化和影响。某学校学生为此搞了个课题研究,请你根据他们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分析思考: 材料一:在经济秩序中,这样的一个时代已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致成为使美国感到相当不舒服的竞争对手。……作为工业、农业大国的法国不能够,也不愿意看到欧洲经济或本国经济在一种“大西洋共同体”的体制中遭到瓦解。 ——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讲话(1963年7月) (1)二战后到20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材料二:西欧……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尼克松的演讲 (2)美国非常怀念二战后初期的欧洲。当时在经济上美国对西欧推行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当今世界,欧盟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在联合国、在世界的很多热点地区,欧盟都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必修一P146《学思之窗》 (3)材料三反映出,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对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什么影响?除欧洲国家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冲击?(4分) (4)参与此课题研究,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并请你为该小组的研究拟定一个课题名称。(2分) 一、选择题 1.本题答案为A【解析】工商企业大量破产是经济危机的表现,故答案为A。 2.本题答案为D【解析】关键是时间9月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D项是经济危机的表现故答案为D。 3.本题答案为B【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词“交换”、工业和农产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范围广;“毁于一旦”反映的是破坏性强,故答案为B。 4.本题答案为D【解析】水利工程与救济和公共工程有关。故答案为D。 5.本题答案为B 【解析】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恢复银行信用,具有建立诚信机制的作用。故答案为B。 6.本题答案为A【解析】关键词“直接目的”,考察救济和兴办公共工程的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激化各国社会矛盾,为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罗斯福采取了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故答案为A。 7.本题答案为D【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罗斯福关注的是民生问题,在新政的措施中体现为保障劳工的权利,故答案为D。 8.本题答案为D【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本题间接考察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新政改变美国人的生活,使政府的职能扩大。故答案为D。 9.本题答案为A【解析】考察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与危机前相比,主要新在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其实质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不等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A。 10.本题答案为C【解析】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A、B、D是自由放任政策体现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C项主张政府干预正是凯恩斯主义的体现。故答案为C。 11.本题答案为D【解析】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指拒绝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法西斯专政,旧民主秩序指的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实际就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局部的调整,具体就表现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故答案为D。 12.本题答案为B【解析】主要考察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府的职能扩大,故答案为B。 13.本题答案为A 【解析】30年代大危机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创造了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发展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故答案为A 14.本题答案为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四项都正确,故答案为D。 15.本题答案为D【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比较能力,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国有化,力图不改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答案为D。 16.本题答案为A【解析】本题考察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战后二十年高速发展,70年代“滞胀”,80年代复苏,90年代持续繁荣,故答案为A。 17.本题答案为D【解析】战后欧洲只有联邦德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不是所有国家都这样。故答案为D。 18.本题答案为B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对福利国家制度的描述。这种制度下,国家支付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是对社会财富的二次再分配,不是增加了政府收入,而正好相反增加了国家的支出。故答案为B。 19.本题答案为C【解析】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它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答案为C。 20.本题答案为B【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是美国到克林顿执政时期,走介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中间大路”,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21.(1)美国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分) (2)内容包括:整顿银行业;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3分,任3点即可)。这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非“革命”),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的性质和社会制度(2分)。 (3)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苏俄新经济政策采用商品、货币、市场等手段恢复发展经济。说明:经济手段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因意识形态国家都应合理加以利用。(5分) 22. 答案要点: (1) 制定(或依据)法律,(1分)关注民生,(1分)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1分)(对于上述这三方面,不必拘泥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国家干预。(2分) (2) 罗斯福对人民有爱心,新政中的一系列措施使广大中下层人民生活有所保障和提高;但从根本上说,罗斯福是为了国家稳定、复兴、繁荣的民族利益,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采取的这些对人民有益的措施的。(2分。对于上述这两方面,不必拘泥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 里根。(1分)克林顿。(1分) (4) 联邦德国。(或西德,1分。只写德国不给分) 23.(1) 罗斯福 (1分);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 (1分); 实行罗斯福新政 (1分);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危机 (1分);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 ( 或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分) 。 (2) 列宁 (1 分 );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 (2 分 );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 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分) (3) 中共十四大 (1 分);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或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 , 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2分) 24.(1)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1分)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分) (2)罗斯福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动了垄断集团的利益;罗斯福总统采取的国家干预方式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1分)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本质目的说是为了缓和经济政治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1分) (3)制定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1分) 缺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整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矛盾。(1分) 优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分) (4)影响:苏联:欧亚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一方面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但逐渐束缚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为日后剧变埋下了隐患。(2分) 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扩展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分) (5)计划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1分) (注:只要包含“计划”与“市场”,就可得分。) 25.(1)二战后美国在欧洲建立经济霸权。60年代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对美国经济霸权产生冲击。(2分) (2)马歇尔计划。扶植与控制欧洲、稳定资本主义,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3分) (3)冲击了两极格局(1分)。日本崛起,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第三世界兴起;中国振兴,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3分) (4)经济发展对政治影响巨大(经济发展决定国际关系变化)或经济发展多极化推动政治格局多极化。(1分,言之有理即可) 题目拟定:只要扣住经济发展对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影响即可。(1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