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燃料使用的化学论文

问题描述:

关于燃料使用的化学论文
要与现在居民生活相关
1个回答 分类:化学 2014-11-0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氢能源简介
作为现有主要燃料的汽油和柴油,生产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终有一天这些资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储量丰富的新的含能体能源.氢能正是一种在常规能源危机的出现、在开发新的能源的同时人们期待的新的能源.
氢位于元素周期表之首,它的原子序数为1,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1. 所有元素中,氢重量最轻.在标准状态下,它的密度为0.0899g/L;在-252.7℃时,可成为液体,若将压力增大到数百个大气压,液氢就可变为固态氢.
2. 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
3. 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O0倍.
4. 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5. 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
6. 氢本身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而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
7. 氢能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即可使用.
8. 氢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氢是一种理想的新的能源.目前液氢已广泛用作航天动力的燃料,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 廉价的制氢技术.因为氢是一种二次能源,它的制取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目前制氢效率很低,因此寻求大规模的廉价的制氢技术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2. 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由于氢易气化、着火、爆炸,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氢能的贮存和运输问题也就成为开发氢能的关键.
许多科学家认为,氢能在二十一世纪有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因为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象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在自然界中,氢已和氧结合成水,必须用热分解或电分解的方法把氢从水中分离出来.如果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所产生的热或所转换成的电分解水制氢,那显然是划不来的.现在看来,高效率的制氢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太阳能.如果能用太阳能来制氢,那就等于把无穷无尽的、分散的太阳能转变成了高度集中的干净能源了,其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的方法有太阳能热分解水制氢、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阳光催化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生物制氢等等.利用太阳能制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这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要解决,然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投入不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业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因此在以后,以太阳能制得的氢能,将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优质、干净的燃料.
二.氢的应用及展望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氢即用作A—2火箭发动机的液体推进剂.196O年液氢首次用作航天动力燃料.1970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使用的起飞火箭也是用液氢作燃料.现在氢已是火箭领域的常用燃料了.对现代航天飞机而言,减轻燃料自重,增加有效载荷变得更为重要.氢的能量密度很高,是普通汽油的3倍,这意味着燃料的自重可减轻2/3,这对航天飞机无疑是极为有利的.今天
的航天飞机以氢作为发动机的推进剂,以纯氧作为氧化剂,液氢就装在外部推进剂桶内,构成燃料电池.每次发射需用H21450 m3,重约100t.反应方程式如下:(以氢氧化钠为电解质)
负极:2H2-2e-+2OH-=2H2O
正极:O2+4e-+2H2O=4OH-
总反应方程式:2H2+O2=2H2O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固态氢”的宇宙飞船.固态氢既作为飞船的结构材料,又作为飞船的动力燃料.在飞行期间,飞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件都可以转作能源而“消耗掉”.这样飞船在宇宙中就能飞行更长的时间.
戴姆勒·奔驰公司的燃氢汽车在超声速飞机和远程洲际客机上以氢作动力燃料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进入样机试飞阶段.在交通运输方面,美、德、法、日等汽车大国早已推出以氢作燃料的示范汽车,并进行了几十万公里的道路试验.其中美、德、法等国是采用氢化金属贮氢,而日本则采用液氢.试验证明,以氢作燃料的汽车在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三方面均有良好的前景,但目前仍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障碍.前者使汽车连续行驶的路程受限制,后者主要是由于液氢供应系统费用过高造成的.美国和加拿大已联手合作拟在铁路机车上采用液氢作燃料.在进一步取得研究成果后,从加拿大西部到东部的大陆铁路上将奔驰着燃用液氢和液氧的机车.
氢不但是一种优质燃料,还是石油、化工、化肥和冶金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和物料.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的精炼需要氢,如烃的增氢、煤的气化、重油的精炼等;化工中制氨、制甲醇也需要氢.氢还用来还原铁矿石.用氢制成燃料电池可直接发电.采用燃料电池和氢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其能量转换效率将远高于现有的火电厂.随着制
氢技术的进步和贮氢手段的完善,氢能将在21世纪的能源舞台上大展风采.
白色污染变燃油
城市周围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和交通沿线满地飘飞的塑料食品袋完全可以被回收冶炼为汽油、柴油,北京市梦蓝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公司经过八年多的研究和中试,成功解决了废弃塑料油化技术中焦化、排渣、温控等关键问题,开发出自已的工艺系统和成套设备.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该公司送审的样品进行了严格检测并认定其符合国家对车用燃油的标准和环境排放标准.有关专家建议尽快组织推广应用,以缓解白色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环境危机.
目前,废弃塑料的治理渠道,国内外多年普遍采取填埋和焚烧方式.但研究表明,废弃塑料在填埋后200多年才能分解完毕,且分解过程中会溶出有毒物质,易产生对土质的破坏;焚烧方式会使有害气体释放到空中,影响大气环境及周边环境.北京市梦蓝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有限公司认为把废弃塑料经催化裂解制为燃料,才是物质重新循环同时也能避免二次污染的重要途径,代表着废弃塑料的处理方向.实践证明,采用该项技术设备在连续生产的情况下,日处理废弃塑料能力强、汽柴油转化率高,符合车用燃油的标准和环境排放标准.
可燃冰——人类能源的新希望
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冰块”里甲烷占80% 99.9%?未来能源”.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随着研究和勘测调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发现的可燃冰逐渐增加,1993年海底发现57处,2001年增加到88处.据探查估算,美国东南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岭,可燃冰资源量多达180亿吨,可满足美国105年的天然气消耗;日本海及其周围可燃冰资源可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
据专家估计,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吨到6500亿吨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新希望.
重大战略意义下的联手勘测
今年6月2日,26名中德科学家从香港登上德国科学考察船“太阳号”,开始了对南海42天的综合地质考察.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电视监测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面积约430平方公里的巨型碳酸盐岩.
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其中“龙”字代表了中国,“九”代表了多个研究团体的合作.同位素测年分析表明,“九龙甲烷礁”区域的碳酸盐结壳最早形成于大约4.5万年前,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
中方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样对此极为兴奋,他说,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
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将增至约1亿吨,2020年将增至2亿吨左右.因此,查清可燃冰家底及开发可燃冰资源,对我国的后续能源供应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黄永样介绍,在未来十年,我国将投入8.1亿元对这项新能源的资源量进行勘测,有望到2008年前后摸清可燃冰家底,2015年进行可燃冰试开采.
战略性与危险性共同打造的“双刃剑”
迄今,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
1960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第一个可燃冰气藏,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采气14年,总采气50.17亿立方米.
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日本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钻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块矿集区,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它的目标是在2010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但人类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 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由此可见,可燃冰在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新闻背景
羌塘盆地可能富藏可燃冰
我国冻土专家在对青藏高原进行多年研究后认为,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多年冻土区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可能蕴藏着大量可燃冰.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青柏介绍,青藏高原是中纬度最年轻、最高大的高原冻土区,石炭、二叠和第三、第四系沉积深厚,河湖海相沉积中有机质含量高.第四系伴随高原强烈隆升,遭受广泛的冰川——冰缘作用,冰盖压力使下伏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增强,尤其是羌塘盆地和甜水海盆地,完全有可能具备可燃冰稳定存在的条件.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固态的天然气,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其储量预计是常规储量的2.6倍.它还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几乎不会产生有害的污染物质.这使得这种有望成为新世纪能源新贵的物质的开采利用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我国是世界上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第三大国,约占世界多年冻土面积的10%,其中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面积占世界多年冻土面积的7%.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在祁连山海拔4000米的多年冻土区和青藏高原海拔4700米的五道梁多年冻土区钻探发现类似天然气水合物显示的大量征兆和现象.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和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在藏北高原羌塘盆地开展的大规模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表明 继塔里木盆地后,西藏地区很有可能成为我国21世纪第二个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
吴青柏说,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寻找可燃冰的计划,大量在实验室内做的前期工作已经开始.此后,他们将分三步研究 在羌塘盆地寻找天然气水合物,如确实存在,则研究其分布规律和基本性质;估算储量和研究开发前景;研究开采工艺和环境保护问题.“但这是一个非常长的阶段,至少要10多年时间.”“一旦找到这些可燃冰,将对我国宏观能源战略决策、开拓新学科领域和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