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 语文阅读理解 《浓浓枣花情》答案?

问题描述:

六年级下学期 语文阅读理解 《浓浓枣花情》答案?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次北固山下》赏析
陈丽蓉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背景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景云三年进士及第,开无初为荥阳主簿.参加过《群书四录》的编校,后任洛阳尉,其后不知所终.其诗当时很负盛名,曾往来于吴楚间.《全唐诗》录存其诗十首,《次北固山下》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名句点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文解释】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词语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
销:锈蚀.
前朝:以前的年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词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似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点评〗
这首诗前两行为写景,一行写小雨,一行写草色.作者经过细致观察、比较,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后两行抒情.作者认为早春景色大大超过晚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舒雅之情.
【欣赏】
此帧用写意的笔法,以纯熟的技巧,简练地画出了小鸟在柳枝上嬉戏的生动情景,柳杆着淡墨,鸟则施以淡墨,四只小鸟神态各具,跃然纸上.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