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儒林外史第二回读后感

问题描述:

十几个字,快

初三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9-02-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儒林外史第二回读后感一

    夏总甲推荐周进到薛家集学堂做先生,周进六十多岁,连个秀才也不是,因而备受众人的嘲弄和奚落,后来夏总甲也嫌他不知道常来承谢,被辞失业。随姐夫到省城做买卖,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一头撞去,不省人事。 被众人救活后,放声大哭,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很是凄惨,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作者把一个对科举抱有幻想而又备受压抑、走投无路而又欲罢不能的老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这让我们看到悲剧人物喜剧的一面,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而这种笑是含蓄的深沉的嘲笑。

    此两回表现了文人相轻以及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扭曲心理。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是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拥功名利禄。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富贵为读书人做榜样,加深了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一类的话,也没有书中的迂腐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家长们为孩子排着长长的队报课外班,小学生都被学习、各种课外班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学生为中考、高考挑灯夜读,考上了,全家皆喜,考不上,氛围压抑,有的甚至选择自杀。没有人为了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好多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有些人因手有文凭而肆意乱为。不知以后是否还会再有一本“儒林外史”来讽刺当今……这确实引人深思。

 

 

 

 

儒林外史第二回读后感二

    《儒林外史》这一本书,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就是吴敬梓。这一本书是一本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书中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应此,这一本书就非常贴合生活,让人们都爱不释手。这一本书的作者利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混乱与黑暗。这一本书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曾经被大文豪鲁迅先生,给予了“伟大”的美称。书中的主见都备注中了他的:

     自吹自播、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一面。透视了人的内心的黑暗。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就是《布衣画家王冕》了!里面主要讲了:王冕是一个乡下人,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了荷花,就画了一幅《荷花图》,他认为画的还不错就托人把它送给了知府。知府见这幅画画的栩栩如生,就要召见那个画家,但他却不来,因为王冕的母亲再三地提醒他不要做官、不要做官,所以他才没去。为了不缠上不必要的麻烦,他就隐居山林,再也不出来了!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当时官场上的黑暗是多么可怕!王母权王冕不要当官也是有原因,真可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呀!但逃避也不是一种办法,只要人心齐就一定能打倒黑暗!

 

 

 

 

儒林外史第二回读后感三

    前些时候读完,今天又看到题目,“外史”还是很有说法的(当然,是自己想的说法)。

    儒林外史,一直被当做讽刺小说,讽刺腐朽的科举制,讽刺当时同朽的文人,或者说“儒家的人”。儒家在历史上辉煌过,但也不断被黑。我的观点是董仲舒之后,真正的儒家在主流上基本消失,至于明清的理学,算不得儒家正统,而这些人也算不得什么儒家弟子,最多算读儒家片言碎语的人。本书中所写的,正是一群看着别人解读儒家经典的书,拾人牙慧而欣欣然不知所以的人,书中也多次明示暗示了这一点。

    看这本书前半部分,能看到各种人性上的丑恶,而这种丑恶放在所谓的读书人身上更显其可恶。

    各种面上的冠冕堂皇,满口仁义道德,转头各种无耻下流,让人不忍直视。这些人是读过了各种所谓的“圣贤书”,也得承认他们的一些行为还是有儒家经典的影子在的,但也只止步于影子了。没有深厚的影响,各种做派、各种讲究,就变成了伪装,变成了华丽的借口,各种无耻也由此而生。这些人只是看过几本书的普通人,有些时候甚至远不如普通人的道德修养。

当然,这本书里也不是一片灰暗,自从看到杜少卿这个人之后,心情多少有所好转。此人算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自己知道礼义廉耻,也能同顾别人的非议而行自己的仁义之道。虽然家业被败落了,但依然活得洒脱。他有缺点,但这个缺点是由于他做不到,并不可恨。在一片喧嚣之中,能有这一缕轻音,也算不错了。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官员选拔方式、婚假风俗等等,也是个不错的收获。

    不知道吴敬梓写书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考虑:这些人虽学儒家,但终究没有儒家应有的气度和道德情操,因此只能把这些叫做“外史”。他心中还是有着儒家正确的是非观的。我希望是。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