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是谁发明的

问题描述:

火是谁发明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火不是谁发明的,最多算是谁发现的,但是也不能考证.
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迹.人类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发明以后,原始人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促进了人类的体制和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人类最初与动物一样,对火是害怕的.后来,逐渐发现了火的好处--被烧烤过的兽肉味道更鲜美,于是便主动地利用火.
火的使用,首先使人类形成和推广熟食生活.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随时都可以吃到熟食,减少疾病,促进大脑的发育和体制的进化.而熟食的推广,还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火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使人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并能够在寒冷的地区生活.
火是原始人狩猎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火驱赶、围歼野兽,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猎生产能力.焚草为肥,促进野草生长,自然为后起的游牧部落所继承.最初的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就是依靠火来进行的.至于原始的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经过火烤矫正器身.以后的制陶、冶炼等,没有火是无法完成的.
古代人们理解大自然,尝试为自然现象分类、总结时往往认为火是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元素.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是由空气、水、泥土和火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组成的.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克,其中木生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
天干的丙、丁为火.中医常说上火(广东称之为热气)、去火等,后来被发现跟西医的发炎有关.另外,中国民间传说指火是由燧人氏发现的,古称火为“阳之精”.《后五行志》:“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清人顾炎武反对用石取火,他认为用火石取火都会影响寿命.他说:“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复有四时五行之变.《素问》黄帝言: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周礼》:季春出火贵其新者,少火之义也.今日一切取之于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寿自减,有之来矣.” 此外,火作为一种象征物常常出现在文学及宗教领域中.《圣经·使徒行传》2章1-4节中,圣灵被喻为舌头如火焰显现并降临;上帝在《创世记》中与挪亚和所有生物立约,不再发大洪水来毁灭世界,可是这并不表示上帝会姑息犯罪,因为《圣经》中多处提到世界末日时他将以火来施行审判(如《以赛亚书》66章15-16,24节、《约珥书》2章30-31节、《启示录》20章9-15节).
火是饮食烹饪的根本.应该说,有了火,才有了饮食文化.在能够熟练使用火之前,先民们只能过原始的、禽兽一般的生活.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如《韩非子》中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类能够熟练使用火进行后,人类的饮食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按中国传说来讲,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够使用火的中国古代先民.考古学家从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测,中国猿人开始自觉用火的时间,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   
《尸子》中说“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路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中说:“燧人是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第二句中的“辰心”就是古人所说的“心宿”,即“大火星”.所谓“五木”,是指当时认为五种应天时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枣: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黄,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氏作钻燧取火后,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阳燧”之分.《淮南子》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古今注》:“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景倒,向日生火.”   在汉以前,用阳燧取火,称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称作“国火”.按《周礼》中《大祝》、《大司寇》的说法,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故烹饪用之.汉以后,人们发现用金属与石相击,也可摩擦得火,于是,简单的铁片就可成为阳燧.人们一出门,一般腰间都左佩阳燧,右佩木燧,以随时取火用.另备有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火绒,当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发烛”接引得火.所谓的“发烛”,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状,长五、六寸,用硫磺浸泡过,遇火就燃.   
人们可以使用火后,就有了灶.创造灶的人,一说是炎帝:《淮南子》:“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一说是黄帝:《续事始》:“灶,黄帝所置.”于是《事物原会》就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而火神,按中国一般说法是祝融.《淮南子·时则》注:“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把于灶.”《史记·楚世家》:“董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原始的灶的形态,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灶,为双连地灶,即挖在地表的两个火坑,地表上两坑相隔,而在地下则两坑相连相通.一坑为进柴处,一坑为出人处,两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门.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历史,其发明者,当应是炎帝而不应是黄帝.据推算,黄帝主政的时间,距今约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黄帝之前传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约距今六、六千年.至战国时,灶的制作已非常完美.《曾连子》记:“一灶五突(突:烟囱),分烟者众,烹饪十倍.”
古人称火为“阳之精”.《后五行志》:“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河图·汴光篇》:“阳精散而分布为火.”古人把人称为五行之一,认为它有气而无质,可以生杀万物,神妙无穷.古人认为,独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谓的二者,是指火有阴火和阳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种,认为天火有四种,地火有五种,人火有三种.“天之阳火有二;太阳,真火;星精,飞火.天之阴火有二:龙火(称龙口有火),雷火.地之阳火有三;钻木之火,击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阴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称油贮存到一定数量会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称江湖河海,夜动有火).人之阳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肠的所谓离火),人之阴火有二,命门相火(谓起于北海,称坎火,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昧之火(纯阳,干火).”总共阳火六种,阴火也六种,共十二种.   
古代中国取火的工具,一直非常落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使用原始的“发烛”,到唐宋年间,发展出以松木制成比较精致的“发烛”.《委巷丛谈》:“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宋代以后,又称“火寸”.《清异录·器具》:“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松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贷者,易名‘火寸’”而且据说南宋时,就有专造“火寸”的作坊.   
17世纪时,法国化学家波义耳用粘有硫磺的细木棒与涂磷的粗纸摩擦而起火,产生了火柴的雏形.然后在18世纪,威尼斯出现像敲鼓木槌一样的巨型火柴.因价高,常出现几人合买一根的情况,而且使用时必须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现用白磷制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日本人因此而早时称火柴为“磷寸”.但是白磷有剧毒且不安全.所幸,25年后,瑞典的伦塔斯脱姆发现了红磷,它更安全且无毒,然后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从1880年起进入中国,由英国人理查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火柴经营处.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火柴厂“瑞商洋行”.中国第一种生产的火柴的商标印有慈禧半身像,据说出中国第一合火柴时正值慈禧六十大寿.因为火柴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人就称之为“洋火”.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圆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