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病句类型?

问题描述:

语句病句类型?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技巧
所谓病句,是指在语法或逻辑上有毛病的句子.如何判别句子的正误呢?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再看句子主干的修饰成分使用是否合理,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一、具体地说辨析病句、修改病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二)、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三)、有的放矢法:
语病往往会出现在句子中的一些特定部位,如: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问题;多重否定词,可能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问题;是非句中,可能会出现前后不对应的问题.
如:“是否刻苦学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二、下面介绍一下常见的语病:
1.成分残缺,主要是缺少主语、宾语:
如: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没有主语,去掉“使”.)
如:工商管理部门立即查清了这家商场擅自提价.(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问题”.)
2.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复句中关联词搭配不当:
如: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主谓搭配不当,把“眼睛”改为“目光”.)
如: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把“揭露”改为“表现.”)
如: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个道理是不难领会的.(“深思熟虑”是需要时间的,是反复思考的过程,“稍微”是不可能做到深思熟虑的,所以用在这里修饰不当,应该删去.)
如:对他的错误,不但不应该袒护,而应该提出批评.(这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成“……不但不应该袒护,而且还应该…….”)
3.词序颠倒:
如: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烧毁并洗劫”这样表达不合事理,应对调.)
如:我们看见火车、轮船在水上、陆地上行驶着.(语序的排列不仅要符合事理,而且还要在行文上前后照应,连贯一致.这句话应把“水上”和“陆地上”对调一下.)
4.重复啰嗦:
如: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头发不在头上在哪里呢?可见“头上的”三个字是不必要的,否则啰嗦.)
如:老马和老李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多次”和“反复”是一个意思,不必要重复使用,应删去其中一个.)
5.前后表达不一致或矛盾:
如: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如:王芳同学到现在还没有来,大家断定她大概是生病了.(“断定”和“大概”矛盾,去掉“大概”或去掉“大家断定”.)
6.概念含混:
如:张敏同学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西游记》、《水浒》、《新华字典》等几十本文学书.(《新华字典》不属于文学书,应去掉.)
7.滥用副词,介词以及否定词的混乱使用:
如:这将保证了粮食的大面积丰收.(“将”和“了”的时态不同,去掉副词“将”.)
如: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就是“不能”,后三句中的“不”应去掉,否则意思完全相反.)
如: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如:对于这篇作文,我写了整整一小时.(介词“对于”是多余的,应删去.)
8.有歧义:
如: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两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课程.(这句话有两种理(1)这两门课程是数学、物理短训班各开设的,即数学短训班开设了这两门课,物理短训班也开设了这两门课.(2)这两门课程是数学、物理短训班分别开设的,即数学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课程,物理短训班开设了农业机电课程.看来应该是第(2)种理解,应该在“开设”前加上“分别”.)
三、修改符号:
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应使用下列符号加以修改: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4)复原号:(5)调位号:(6)留空号:
四、修改病句要遵守两条原则:
A、尽量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不变;
B、尽量少改.
辨析病句的原因:
(一)、用词不当:
如: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为动词"节省".
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
如: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
(二)、搭配不当:
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③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主宾不搭配.
如: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加快”可以配“速度”,但不能配“规模”,这是动宾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
①主语残缺.有两种情况:a.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b.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②谓语残缺.有两种情况:a.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b.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③宾语残缺.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
④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⑤缺少关联词语;
如: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这个句子的谓语“拥有”什么,残缺.应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四)成分赘余:
①主语有多余成分;
②谓语有多余成分;
③宾语有多余成分;
④定语多余;
⑤状语多余;
⑥补语多余.
如:①《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诸”是“之于”的意思.删去“诸”或“于”即可.
如:②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到我校”即“光临”,造成赘余,修改的办法是留其一,去其重复.
(五)结构混乱:
①词序不当.几种情况:a.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b.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c.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d.多层定语语序不当;e.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如: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被阉割过的封建帝王的奴仆.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再言其“是……的产儿”.否则“特有的产儿”的概述设着落,交代不清.
②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a.两种说法混杂;b.前后牵连.
如: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披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保持句子表达的明确.
③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
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也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
④层次不清.
如: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另外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
(六)表意不明.
①指代不明:
如: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终于他取得了胜利.“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
如:我站在窗前向操场一看,这里有很多同学在打球.“这里”指代不明,应改为“那里”
②意思混杂,不知所云:
如:这些年,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该”和“其”当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前面说“该”和“其”当然可用,中间又讲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他”使文章更流畅,最后又说“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无法明白“该”和“其”与“这”“那”“他”用哪个更好.
③歧义句:
如:请你代我买两张北京到西安的往返飞机票.此句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其二,往,两张;返,两张.
如:这个厂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30%,受到上级表扬.此句两种理一种,比全年计划多出30%;另一种,只超出全年计划的30%.
(七)不合逻辑:
①强拉因果:
如: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的原因不能推出是因为游园的最后一天所致.
②自相矛盾:
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③概念误用:
如: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
④主客倒置:
如: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该句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⑤否定不当:
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句去掉“否认”前的“不”字.
⑥前后失衡,缺乏照应:
如: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后面只说了“能成活”的一个条件,两面失衡,应在“能成活”前加“是否”二字.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fx的解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