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复姓的历史和现状

问题描述:

关于中国复姓的历史和现状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关于中国复姓的历史和现状
现存各复姓主要分布地区
  1.欧阳氏发源于今浙江湖州,秦汉时大举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汉末魏时昌盛为冀方右族.如今,欧阳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为多.目前欧阳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东晋时期,在北方的十六国中,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四个政权,其活动范围在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慕容家族也成为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并在甘肃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后,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踪.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广东顺德以及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动在湖北、河南一带,秦汉时又西迁陕甘形成望族,并以天水郡为郡望.唐宋以后扩展至河南、山西、江苏、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苏武进、浙江遂昌、山东临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目前上官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4.女娲氏今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东部,汉代已迁居关中,后西迁至甘肃、宁夏、陕西交界的地区,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数百年间人才辈出,安定皇甫名闻天下.唐宋以后,除甘肃、宁夏、陕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以及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南方地区,均有皇甫氏分布.   7.赫连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十六国以后向山西、河北、陕西、河南迁移,后以渤海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还有赫连氏分布.   8.东方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河南,后兴旺于山东,汉唐之际在平原郡、济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东方氏已足迹难觅.如今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9.闻人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汉唐时期已西移河南洛阳,南下江苏、浙江等地,以河南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浙江余姚、金华、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闻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诸葛姓早期居住于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形成名门望族,以琅邪郡诸葛氏电台为著名.南北朝时期已散播于东南沿海地区.宋代以后在史籍中悄然无声.如今在浙江上虞、金华、兰溪等地有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汉唐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鲁国郡为郡望;向南在今苏、豫、皖交界处发展,以谯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湾等地偶有所见.   12.司马姓先秦时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秦汉以后在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均有司马氏家族居住.河南为司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温县诞生了司马懿家族.随着晋都的建立,司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东南沿海、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均有零散的司马氏家族.宋代以后,山西夏县崛起了司马光家族,在陕西、河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当代司马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贵州等地为多.   13.万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与山西一带,后随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山东,并在山东形成万俟聚集地,以兰陵郡为郡望.当今安徽、北京、辽宁等地均有万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汉代以后向东扩展,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虽然起源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之间向河北扩展,并在赵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后,在河北、云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踪迹.如今在广东开平、平远等地有少量分布.   16.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除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北京、河南、陕西、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7.钟离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区,汉唐之间向浙江等地发展,以会稽郡为郡望,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宋后已不多见.如今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动于山西的临猗等地,汉唐之间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有较大发展,在山西影响最大,并以太原郡为郡望.宋代以后,令狐氏逐渐凋零.如今在山西运城、平陆、万荣以及四川、贵州、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轩辕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尤其是河南新郑的轩辕丘,为黄帝轩辕命氏之地.汉代以后,在陕西武功一带形成望族,以命阳郡为郡望.由于黄帝之后分为许多姓氏,真正以轩辕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台湾等地有少量轩辕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陕西,汉代以后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权、商丘以及山东、陕西等地,以京兆郡为郡望,在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则以西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申屠氏已不常见.如今主要分布于辽宁、北京、浙江、安徽、台湾等地,以浙江公布最为广泛.   21.单于姓早期活动在内蒙古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套地区、山西北部定居,内迁者在山东形成望族,以千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很少见单于氏迁徙的足迹.如今在山东历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汉代以后向山东迁移,以东平郡为郡望.此后迁移轨迹和分布情况不详.如今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汉唐之时,在山东有较大发展,以齐郡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内郡为郡望的淳于望族;在江淮地区、四川等地也都有淳于氏足迹.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因“淳”、“纯”同音,遂避讳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者,但人数明显减少.如今在山东龙口、重庆南川、四川泸州及湖南等地有淳于氏分布.   24.濮阳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汉代以后向河南东部、安徽、河北等地扩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为郡望.如今浙江海门等地有少量分布.   25.宗政姓自汉代以来居住在江淮一带,并以彭城郡为郡望.为罕见姓氏,迁徙及分布情况不详.如今江苏徐州、河北唐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东居住,汉代以后以鲁郡为郡望.当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台姓早期活动在山东一带,后向江苏、山西迁居,以太原郡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迟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北魏时以山西北部为集聚地,以太原郡为郡望.唐代以后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带.   28.夹谷姓形成于宋金时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后逐步扩展到山东、河南等地.明清时已极为少见.如今上海、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动于河南淮阳地区,汉代以后在河南开封一带形成望族,以陈留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公良氏踪迹.如今台湾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0.历史上乐正氏在甘肃形成望族,以天水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乐正氏踪迹.如今在北京、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动于江浙一带,先秦与秦汉时期以山东为聚居区,以鲁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漆雕氏踪迹.如今湖北潜江、河南上蔡、辽宁沈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时向西扩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公西氏踪迹.如今在河南浚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33.巫马姓以鲁郡为郡望,迁徙情况不详.如今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颛孙姓早期在河南中东部活动,汉代以后在山东西南部与江苏西北部繁衍,在山阳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颛孙氏踪迹.如今山东、安徽、四川、北京、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5.独孤姓原居于东北地区,徙居中原后,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带发展,并在河南洛阳、河北高阳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已鲜见于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里姓早期活动于中原地区,汉唐时向山西、陕西等地扩展,并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于古代各国司寇官职,因周及春秋列国大多设有这一官职,因此发祥地较多,但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为郡望.后来由于许多司寇复姓简化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数更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辽宁等地还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于古代笄官,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设有这个官职,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数一直不多.明代以后,山东莱芜历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边地区活动,汉唐之间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门大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不见司空氏的踪迹.如今在上海、辽宁、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闾丘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顿丘郡为郡望.唐宋时期,陕西、河南均有闾丘(闾)氏踪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分布.   41.鲜于姓早期活动于北方,汉代以后在北京一带形成望族,以渔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除河北、内蒙古、东北外,在四川等地以及朝鲜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长孙姓早期在西北地区居住.鲜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后主要以洛阳为长孙氏集聚地.后向东发展,在山东与河南交界处的豫东地区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史籍中已很少见到长孙氏.如今在上海、辽宁、陕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43.南宫姓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汉代以后在山东形成望族,以鲁郡为郡望.宋代,南宫氏已迁往江西,但有关迁移情况并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汉代时居住在关中地区,尤以“京兆长陵”第五氏最为显赫.唐代以前在甘肃等地扩展,以陇西郡为郡望,在陕西、山东、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踪迹.如今在山西蒲城、台湾台北、陕西咸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在山东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齐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不多见.今山东、辽宁、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46.仲长姓早期活动于山东,汉唐之间在山东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为郡望.如今北京、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时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西门便发祥于这里,并在较长时间内在这里居住繁衍.后来因迁徙、避难等原因,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汉代以后以豫皖地区为主要居住区,以梁郡为郡望.宋代以后西门氏已不多见.如今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有少量分布.   48.东门姓早期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汉代以后向西南扩展,在河南开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济阳郡为郡望.唐代以后,已很少见到东门氏踪迹.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为罕见姓氏,早期活动于山东,汉代以后扩展到陕西,以冯翊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史籍中已鲜见梁丘氏踪迹.如今辽宁、山东、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   50.微生氏为罕见姓氏,起源于山东,并以鲁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西洪洞、平阳等地,汉代以后向河南、陕西扩展,以京兆郡为郡望.如今辽宁、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汉代活动于北方地区,以后逐步南迁,在山西中部地区形成望族,以太原郡为郡望.宋金时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区偶有呼延氏名门家族分布.如今陕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东郭氏早期居住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后散居于山东各地.汉代以济南郡为郡望,河南、陕西也有少量分布.   54.百里姓早期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汉代以后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陆等地有少量分布.   [1]
编辑本段中国复姓的分类与流派
  中华复姓氏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南宋史学家郑谯在其名著《通志略·氏族》中,把西汉到隋唐约1000多年期间的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和“诸方复姓”三大流派.“代北复姓”泛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两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录的代北复姓有呵连、宇文、尉迟、长孙、慕容、万俟(Mòqí)、呼延等姓,历史上的姓氏叱罗、叱温、叱门、叱奴、叱吕也属于代北复姓.“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主要指今西北地区.所谓“关西复姓”,包括了当时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复姓,比如:钳耳、莫折、荔菲、弥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鲁步等,这些都是羌族人的复姓.“诸方复姓”,泛指从周边国家和民族中移民来华者使用的复姓,如夫余、佛图、迦叶、黑齿、似先、朝臣、瞿昙、鸠摩、焉善、凫更、且末等.根据郑谯考证,这些复姓的渊源分别来自今中亚、西亚、南亚、东北亚地区.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丽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鸠摩”者是天竺人.这些复姓后来多同化为汉族单姓,现在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鲜卑复姓”有北魏的国姓拓跋(后改元姓)、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慕容等.目前,广东省肇庆市的端州、广宁、怀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数高要市白土镇幕村、大旗村,约有3000多人姓慕容,仅大旗村就约有2000多人姓慕容.在当地莲塘镇的波河、石脚、马安镇的马安村也有慕容绍奕的后代,但人数不多.慕容复姓在广东省高要市已有700年的历史了,村官慕容瑞湖拿出一本世代相传的《慕容氏大宗族谱》,告诉记者,鲜卑人是他们的祖先.据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们的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高要蛟塘镇金鸡村.慕容绍奕去世后葬在村后的金鸡山.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辽代“契丹复姓”仅有耶律氏和审密氏两姓.金灭辽,契丹成了被统治民族,除一些上层人物被赐金之国姓完颜外,绝大多数契丹人把耶律姓改为移剌,萧改为石抹.   金史记载,金代女真人共有115个“女真复姓”.女真族姓氏特点是有"白号之姓"与"黑号之姓"的区别,并且分为四大支系.女真人姓氏"白号之姓"共分三个支系,99个姓氏."黑号之姓"只有一个支系,16个姓氏."白号之姓"三个支系:一大支系共27姓氏为:完颜、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薄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光吉刺,皆封金源郡.二大支系共30姓氏为:裴满、徒单、温敦、兀林答、阿典、纥石烈、纳兰、勃术鲁、阿勒根、纳合、石盏、蒲鲜、古里甲、阿迭、聂模栾、抹拈、纳坦、兀撒惹、阿鲜、把古、温占孙、祷怨、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堰、阿里班、兀里坦、聂散、蒲速烈,皆封广平郡.三大支系共26姓氏为:吾古论、兀颜、女奚烈、独吉、黄蝈、颜盏、蒲古里、必兰、斡雷、独鼎、尼龙窟、拓特、盍散、撒答牙、阿速、撒刻、准土谷、纳谋鲁、业速布、安煦烈、爱申、拿可、贵益昆、温撒、梭罕、霍域,皆封陇西郡.“黑号之姓”有一个支系共16姓氏:唐括、蒲察、术甲、蒙古、蒲速、粘割、奥屯、斜卯、准葛、谙蛮、独虎、术鲁、磨辇、益辇、贴暖、苏勃辇,皆封彭城郡.完颜是金代女真人的国姓.白号之姓属贵族之姓,比黑号之姓要高贵的多.完颜氏是皇族姓氏,于是成为白号姓氏中最高贵的姓氏,名列白号之首.   蒙古复姓(汉拼蒙古姓)有孛尔只斤、俄勒斯特、阿巴嘎纳尔、弘吉喇惕、客烈亦惕、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梅日根哈拉、陶日根席日、泰亦赤兀惕、敖勒高努德、兀济叶惕、布忽纳惕、乌珠穆沁、呼勒都古德、扎兰努德、克什克腾、包日罕特、呼和绍布、楚勒呼德、巴鲁喇斯宝勒格沁、察哈尔、强科勒、斡恩真、土默特、那牙勤、准噶尔、浩齐特、呼热特、纳古斯、兀良哈、华努特、白如徳、瑙木沁、齐木德、都如德、木斯臣、召蒙岱、席热臣、台本、夏那日、忽思慧、泰亦什、毛忽来、塔塔尔、宝古、辉特、马鄂、敖汉、普鲁、明安、宰桑、昂沁、乞颜、肖德,等等.   锡伯族原有姓氏共587个,后来新增姓氏14个,总共601个姓氏,其中大姓占20个,小姓581个.比如:瓜尔佳、卦尔察、伊尔根觉罗、觉罗、贺叶勒、贺叶乐、贺赖、贺兰、贺若、贺依尔、何舍里、贺在尔、何叶尔、何支热、何拔、虎尔哈、图克苏里、佟色里、涂木尔齐、扎斯胡里、扎斯胡尔、托库里、托库尔、陶佳、霍土木齐、霍若特、霍火奇、霍鄂春、张佳、札库里、张阿里、张吉尔、高佳、果尔吉、是楼、果尔齐、高岳尔、揣里、伯德、梅智,等等.   满族始称满洲,1635年改称满族.满族的祖先是女真族人,满族姓氏有的是从女真族姓氏演化而来的.清朝雍正年间纂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收录的满洲氏族达到648个.其中满洲"著姓"151个,满洲"中姓"144个,满洲"稀姓"353个.“满洲复姓”有清朝国姓爱新觉罗(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条款,爱新觉罗氏都采用其满语中的“黄金”之意改姓“金”.不过有些皇族后裔如雍正九世孙启功,并未遵照这一规定,如启功的祖父告诉他绝对不可以姓金,因为那是“仇人”袁世凯的指令)、阿克占(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雷”,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姓氏“阿典”,以部为氏,世居哈达、叶赫,后冠汉字姓雷、战)、阿尔布(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阿尔巴,满语的意思是“光景、形象、形势”.世居乌喇,后冠汉字姓阿、巴)、阿喇(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山岗、大阜”,世居乌喇,后冠汉字姓阿)、阿赉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桦皮”,世居翁郭罗城,后冠汉字姓阿、华等)、巴尔达(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把尔达,满族姓氏,世居蜚优城、巴尔达等地.后冠汉字姓巴)、仓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字姓仓)、戴佳(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达佳、大佳、戴拉.满族、蒙古族共有姓氏,源于渤海国皇室大氏,世居杭间、浑郭等地,后冠汉字姓戴、代)、额色(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满语的意思“自然”,世居董鄂、萨哈尔察等地)、额哲氏(见于   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凡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其中,北京市2250个,上海市1640个,沈阳市1270个,武汉市1574个,重庆市1245个,成都市1631个,广州市1802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阎福卿等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著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却多达7720个.但这还不是确切的数字.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   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由于文字障碍的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算数过程
下一页:enjoy的反义词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