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 中亚 西亚 主要地形区及其位置

问题描述:

南亚 中亚 西亚 主要地形区及其位置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南亚:
指亚洲南部地区,介于东南亚与西南亚之间.纬度在0°―40°N(北纬)之间,经度在60°E(东经)―100°E,陆地基本在10°N―30°N地区.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南亚共有7个国家,其中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相邻.南亚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东西两侧有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南北和东西距离各约3,100公里,面积约437万平方千米.人口10亿以上,使用200余种语言.北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与亚洲大陆主体相阻隔,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独立性,故亦称南亚次大陆(或简称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热季(3-5月)、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至次年2月).在北部喜马拉雅山地有高山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使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这是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与亚洲内陆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伯尔、印度与中国三国间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显著.中部为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大平原,河网密布,灌溉渠众多,农业发达.南部为德干高原和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高原与海岸平原之间为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戈达瓦里、克里希纳等河自西而东流,注入孟加拉湾.盛产水稻、小麦、甘蔗、黄麻、油菜籽、棉花、茶叶等.富煤、铁、锰、云母、金等矿藏.
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而“南亚”则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则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南亚地区界线明显,年轻的褶皱山脉(如西北部的苏来曼山脉,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巴达开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围绕在半岛的北面,南临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流经南亚西部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地质构造和地形具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南部的德干高原,占有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一个庞大的前寒武纪的古陆块,它是构成次大陆的核心,是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白垩纪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规模玄武岩溢出,覆盖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构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个久经侵蚀的向东北缓倾的大古老地块,西高止山构成高原的西部边缘,高度约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断层崖;东高止山构成高原的东部边缘,高度约500~600米,为低丘状,沿海有较宽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内部多地垒和地沟的地形,是一个古老的、久经侵蚀的、倾动的和被许多河川所切割的准平原残丘状地块.斯里兰卡岛在地质构造上与印度原为一体,后因保克海峡和马拿尔湾的沉降,才与印度分离.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一部分山地,这是喜马拉雅运动的产物.喜马拉雅山脉在构造上可分为三带:北部带,又名西藏带或西藏喜马拉雅带,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纪的岩层组成;中部带,又名雪峰喜马拉雅带或喜马拉雅带,露出岩石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现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带又名外带或山麓喜马拉雅带,位于印度大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主要为低矮山麓,岩层以第三纪沉积岩为主,高度约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属于新褶皱山的前渊地带,其前身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东西长约3,000公里,南北宽约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中亚:
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1995年总人口约5400万.
总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和吉尔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区山势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产主义峰和7134米的列宁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附近卡拉吉耶洼地发现有前苏联陆上低于海平面132米的最低点.在这东西之间广阔地区,荒漠、绿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间,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间,而东部山区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亚地区绵亘着温带最壮观的山地,冰川超过4000条,总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费德钦科冰川长71公里,它包括33条支流、面积达900平方公里,而山脚下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干旱炎热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线在弥漫如烟的粉尘黄土中渐趋消失.崇山环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广袤荒漠中的绿洲是中亚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养着这一方农人,而辽阔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驰骋着一个个马背上的民族.
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极其干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而山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费尔干纳山西南坡甚至可达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区,如帕米尔的年降水量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发量大.中亚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阳光辐射每年可获10-13 平方万卡热量,在土库曼斯坦则几乎达到16万卡.科学测试,在中亚北纬40度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温度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在帕米尔高原则有日温差40℃的记录.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库曼斯坦最南端,纵跨北纬57度到35度,表现为寒温带经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区外平均气温一般在26℃至32℃之间,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气温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过渡.
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决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构成的突出特点是: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2人.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1和7.2人,只有乌兹别克斯坦人口较密,达到51.4人;第二,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山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在卡拉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及哈萨克斯坦中部的荒漠几乎是渺无人烟,而绿洲及大城市周围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费尔干纳盆地每平方公里高达300-400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所在的楚河盆地仅占共和国国土的1/12,却集中了共和国35%的人口;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中亚各国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5‰左右.这一情况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是不适应的;第四,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绝对人口增加迅速.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在本世纪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绝对人口增加了200多万.乌兹别克斯坦也是如此,1959年为500万人,1979年翻了一番,达1050万,1989年接近2000万,又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五,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长到40%左右,其中哈萨克斯坦一些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干达州、杰兹卡兹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占这些州总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欧洲地区的移民,70年代以后主要是共和国内部人口流动的因素.然而,在中亚有些地区,如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由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大大超过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俄罗斯人迁出,近年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上海五国”诞生于1996年4月26日.其初衷旨在增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共同谋求边境和平.为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与上述四国即开始就边境裁军和加强边境地区军事互信举行谈判.在谈判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首次在上海举行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4月24日,五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上海五国”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地区多边合作机制.1998年《阿拉木图联合声明》指出:“五国间相互协作是开放的,不针对第三国.……各方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同意就安全问题积极进行双边和地区对话与磋商,并欢迎本地区对此感兴趣的所有国家参与这一进程.”2000年7月,五国元首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伊?阿?卡里莫夫参加杜尚别元首会晤表示欢迎,并在《杜尚别声明》中表示:“各方支持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建立中亚无核区的倡议,认为中亚无核区条约应符合已实施的同类文件的原则和标准.”2001年6月,五国元首将再次聚会上海,乌兹别克斯坦也将参加会晤.这次会晤将确定“上海五国”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上海五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西亚:
亚洲西南部地理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联系欧洲、亚洲、非洲,故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在亚洲的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在亚洲的地区、土耳其在亚洲的地区、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亚洲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等国.面积约718万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欧洲的2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
高原为主的地形 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干燥的气候 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居民 有2.2亿多人(1990年).是战后人口增长最迅速地区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过30‰.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亚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区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为22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中海沿岸、两河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沙漠地区人烟稀少.西亚拥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湾的几个石油输出国,外籍劳工占总劳动力的80%左右,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劳务市场.人口城市化进展迅猛,从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几个产油国高达80~90%.百万人口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13个,德黑兰(600万人)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城乡差别极大,农村仍是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约占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区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国.小亚细亚半岛多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犹太人的聚居区(约占83%).塞浦路斯主要由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组成,外高加索地区居住着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等.
按其经济特点可分为两种经济类型,即石油输出国和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输出国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国.石油是各国经济命脉,石油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绝对优势.且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和商业都是以石油生产为其发展基础.战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单一经济结构常受国际市场,特别是能源市场的影响,为此,各国正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劳动力资源不足,每年从国外进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术员,成为世界重要劳务市场.国营企业为主,各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石油输出国经济多以农牧业为主.采矿业、加工业均较薄弱,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在运输、加工和提供劳务上颇得石油之利,并且收取高额的过境费用,获相当收入.当然各国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受气候影响,灌溉农业地位重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次为粟、稻谷等.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甜菜等.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如椰枣、榛子、阿月浑子、石榴、油橄榄、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要进口区之一.
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再由西亚到欧洲的.现在,西亚除西面有陆路和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外,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也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峡则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而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咽喉”.因此,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的现代陆海空交通枢纽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算数过程
下一页:enjoy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