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忙找一下有关生物的谚语,成语和俗语

问题描述:

帮帮忙找一下有关生物的谚语,成语和俗语
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找一下,在此谢谢了!
我不要网址,谢谢了
1个回答 分类:生物 2014-10-0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俗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在的生物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等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如: “伤筋动骨一百天”,在此过程中,是哪一结构起的作用?从而阐述骨膜的再生作用(与骨的伤后愈合有关);又如“冰上爷俩翻了车,要谁去看骨外科.”和“童叟躬身棋边座,长此以往谁背驼”则着重考察骨的成分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决定了骨的硬度和弹性;用“十指连心”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分布着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用“一针见血”考察出血至少要伤及皮肤的那层结构,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有丰富的血管;在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蜻蜓点水”,请问这是什么现象?考察蜻蜓产卵的方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考察动物的保护色;“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考察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考察生物的变异现象;“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花中跑.”来考察虫媒花知识;“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图.”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借助成语与谜语知识来考察生物学的概念.如: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
这样的题目的出现,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考察了学生的生物学常识.因此在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并在平时的授课当中适当的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特点,更利于知识的记忆.另外在以往的听课中,有些教师自编了顺口溜,这样让学生记起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效果更较明显.如我在讲到维生素的功能的时候,就借用了一个广告词:A,火眼金睛看得清;B,脑筋急转我最灵;C,大力水手羡慕我;D,加钙增高我能赢;还有一个小小E,不怕病菌来入侵…….这样不仅使学生一下胃口大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许多的学生还在反复的哼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与呵护,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一定能事半功倍.
--------------------------------------------------------------------------------
http://www.it70.com/it70-sort/14_2.html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s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 (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意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这句谚语隐含的-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鼍于第斗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飞蛾投火乙--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娥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种适应性,但当遇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
老鼠毁坏作物,盗食粮食,人人都痛:恨.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质点位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