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主题.现实意义

问题描述:

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主题.现实意义
写读书报告用.正式一点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为突出.《三国演义》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动中有静,张驰有度.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它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或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渲染.曹操奸诈,一举一动好象都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那样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借助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国演义》运用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表现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仅仅通过“声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张飞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龙活现.一喝,曹兵“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二喝,曹操“颇有退心”,“后军阵脚移动”;三喝,“喊声未绝”,曹操部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兵“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曹操本人“骤马望西奔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其实,张飞不过孤身一人“怒目横矛,立马桥上”而已.所有的描写都没有多少细节的精雕细刻,大都依靠粗线条的勾勒,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态活现,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三国演义》在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来描写,采用对比方式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都有成功的艺术经验.但是,应该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书中通过尊刘(备)抑曹(操)等描写,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这主要是由于作者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作者所描写的那些人物生来就非常了不起,看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社会环境及人物切身遭遇的内的联系,一出场就定型化,而且在人物活动中还包含着不少迷信成分.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三国演义》的思想糟粕,给它的艺术带来了一定的损害.
再问: 很精彩的评论。。但主题和现实意义在哪?不会都是吧。。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九题,详解
下一页:gyy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