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辽国和金国去了哪里?

问题描述:

古时的辽国和金国去了哪里?
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有辽国和金国常来侵占宋国,宋国古时当然是中国了,而辽国和金国呢?现今是哪个国家?现今可没有听说过有辽国和金国,电视里的演员也是中国演员,或者已并为中国了吗?还是仍是独立的国家?但分布在哪里?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其创建者为耶律阿保机(汉名亿). 辽国共历九帝,前后二百一十年.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民族.历史文献上有关契丹族的确实记载,始于北魏登国四年(公元389年).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一带,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狩猎.该族不断地发展壮大.唐朝初年,契丹八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有兵四万,接受唐朝统辖.唐朝衰落后,契丹族不断向外扩张,俘掠外族人口,实力大增.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八仙筒附近)称天皇帝,建元神册,国号契丹.神册三年(公元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称为皇都(后改称上京).随后,降服甘州回鹘,攻灭渤海国.会同元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灭亡后晋,改国号大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曾改国号契丹.以后辽道宗咸雍二年(公元1066年),又恢复大辽国号.
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辽国从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以此为基础,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扩张.耶律德光数次对中原进兵,希望征服整个中国,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计划搁浅了下来.在太宗之后,经历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两代,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直到景宗贤(969——982年在位)时,其统治才渐渐稳定下来.
景宗死后,其子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由于圣宗年龄尚小,所以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谴耶律休哥为大将,于圣宗统和四年(987年)进兵攻宋,大败宋军.此后,辽国连年发兵攻宋,至圣宗二十二年,辽国攻至澶州城下,与宋真宗签定了“檀渊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辽宋两国从此相对安定下来.辽圣宗依靠宋国的进贡,使辽的经济发展起来,此时辽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经过圣宗、兴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后,辽国开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辽天祚帝即位,此时随着女真族的兴起,辽国的统治逐渐受到威胁.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辽国重镇黄龙府,随后又与宋朝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攻辽.金兵在几年的时间里,占领了包括东京辽阳府在内的大部分辽国土地,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国自此灭亡.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原辽国大臣耶律大石在楚河流域重建国家,仍沿用辽国号,史称西辽
辽国采用「因俗而治」的统治制度,其特点是根据不同地域,各民族不同的发展水平,而制定独特的统治制度.其内容包括有部族制、奴隶制、渤海制和汉族封建制,采用南、北两套官制进行管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国制」是指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南、北面官的称谓,与契丹习俗有密切关系.「辽俗东向而尚左」,因此,辽朝皇帝的宫帐都坐西朝东,文武百官的牙帐(官署)分列宫帐两旁.辽朝尚左,皇帝的左面即北面官署.因此,北面官地位优于南面官.北南两面官的区别还在于管理的范围不同.「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史.百官志》).北面官主要管理北面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南面官主管南面从事农业经济的汉族等.北面官制是在契丹氏族部落制基础上发展来的一套官制.因此,北面官职多保留部落联盟制的痕迹.如大于越府、北南大王院、北南宣徽院、大内惕隐司、大国舅司、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等机构.辽南面官制实际上是从中原王朝移植过来的制度.最初,辽太祖仿唐制在中央设立三省,但是当时还未完全具备后来南面官三省的职能.朝中另设汉儿司,主管汉人事务,官员为总知汉儿司事,由汉族大臣担任.辽朝得燕云十六州后,对中原制度进一步吸收,汉制逐渐完备.
辽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前期由于国力主要用于向外扩张,采取奴隶制的掠夺式经济,使辽初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对某些地区经济造成破坏.直到辽圣宗时期,辽朝的经济才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无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结果.辽朝统治者管理经济的办法与政治制度相同,也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由于这一方针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北方社会经济在这一时期处于上升阶段.从生产性质划分,辽代经济大体可划分为三大区域:渔猎区、牧区和农区.以渔猎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是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间的契丹族以及东北部女真等族.以畜牧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是北方草原各民族.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是南部地区的汉族以及东部渤海人.三个地区的社会组织形态被纳入一个统一的政体之内,加速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推动了辽代经济向高层次的发展.早已进入封建门坎的南部汉族地区经济,在辽代起主导作用,带动着北边地区,使牧区、渔猎区在不同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步伐向封建经济过渡.
辽国的文化发展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历法、医学和建筑方面.辽国历法不仅吸收了中原汉族历法的优点,而且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契丹民族特色.辽国的医学成就也很显著,其针炙、切脉诊法、妇产医科、尸体防腐等技术都具有较高水平.辽国名医直鲁古所著《针炙脉决书》,在当时很有影响.辽代的建筑受唐代建筑的影响,并糅合契丹尚东之俗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辽代主要通行的文字是契丹文和汉文.
///////////////////////////
金代百年留感叹:大辽国的赫赫雄风过后,科尔沁草原成为女真族所建立的大金国的领地,然而,这个来自于"白山黑水"之间(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畜牧和渔猎民族,没有使科尔沁草原已有的繁荣得以维系.而是把契丹人在科尔沁草原上所创造的灿烂而辉煌的大辽文化彻底催毁.大金国在科尔沁草原上统治了一百多年,给科尔沁草原留下的是书不尽的感叹.
女真族是世居在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先秦时称“肃慎”,两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女真”这一族称最早出现在辽宋史籍中,在这些史籍,有的说女真之名始于五代,如《三朝北盟会编》、《松漠纪闻》;有的说在唐朝初年已有女真的名字,如《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女真族唐朝时混于黑水靺鞨之中.辽代时为避辽兴宗宗真之讳,又改族名为“女直”.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长白山、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史称“白山黑水”之地.长期从事畜牧和农业生活,女真族英勇善战.有人说他们是东胡族的后裔,也有人说肃慎、挹搂是独立于东胡之外的民族.事实上,肃慎、挹搂及其后裔女真在生活习俗上和东胡人及其后裔鲜卑、契丹是有很大区别的.从二者的面部特征上看也是有差别的.他们和东胡人有联系,但并不是东胡人的直接后裔.从族源上看他们和夫余、高句丽的关系更近些.金勄黼《东北通史》中认为:女真是肃慎的异译.女真本名肃慎,后改译为女真.查《女真译语》,女真一词于女真语中读“朱先”,与肃慎、朱理先、虑真、女真均为一音之转.
女真族早就以女真的同音词为族称,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中译法稍有出入.过去中原人译为肃慎,契丹人最初译为虑真,宋人又译为女真,始以女真之名著称于史.有人说女真人是黑水靺鞨,实际上是先有女真人,后来,靺鞨强大之后,女真人才混到靺鞨族之中的.成为靺鞨族的一个部,但女真人一直是独立于靺鞨之外的独立群体.
契丹灭渤海国后,为了加强对女真的控制,将一部分渤海人、女真人迁到了上京道、东京道等地区,成立州县,与汉人杂居.与此同时,契丹人还把女真的“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成为“曷苏馆女真”.迁到上京道和东京道的女真人,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学习了汉族人的生产经验和文化,社会发展比较快,故史称为“熟女真”.另外还有“生女真”,是指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直抵滨海地区的女真人.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因此叫“生女真”.“生女真”有众多个部落,完颜部是其中之一.分布在按出虎水,即今哈尔滨市东南的阿什河.这时的生女真人无城郭,做木屋星散而居,阿骨打把自己所居村寨叫皇帝寨.其他村寨还有叫国相寨、太子庄的等等.村寨的特点是没有城池,四周植柳,联木为栅,作为防盗、防曽的禁围.到金太宗天会初年,皇帝、贵族与平民百姓的居住区还相混杂在一起,没有严格的界线.到金熙宗时,皇帝与贵族平民间的等级差别才越来越大.
建国之前,完颜部生活在按出虎水,即阿什河.按出虎水发源于阿城市东部的张广才岭,是松花江右岸的支流之一,女真语称按出虎水为“金”.金朝即以此水得名.
女真建金国之前,除生女真外,还有北女真、南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回跋女真等.每种女真之下又分很多个部落,都是辽代的附属国.向辽称臣纳贡,受辽代契丹贵族的剥削和压迫.
女真人东边濒临大海,那里盛产名贵的珍珠.北宋末年,开封上流社会奢侈无度,皆以从契丹输入的“北珠”为贵.其实契丹的“北珠”产自于女真,契丹统治者为从北宋换取大批有用之物,每年都派出官员前往滨海地区掠夺珍珠,使得女真人不堪其扰.契丹的“银牌天使”至女真,直接使命是向女真人索要海东青,海东青是一种猛禽.天鹅食蚌,藏珍珠于嗉内,契丹人放出海东青,擒杀天鹅,即可获取珍珠.
因此,前往女真部索求海东青的使者络绎不绝,他们恃大国使命,每晚都要让妇人“荐枕”.唯择美好夫人,不问其有夫没夫及门阀高下,致使女真人不堪忍受.契丹统治者将通过生女真直到东海之滨的这条道路称为“鹰路”.他们为获取海东青,不惜为保护鹰路畅通而诉诸武力.由于长期遭受契丹人的欺压,女真人不堪重负,终于起兵反辽.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调集各部会师于来流水(今拉林河),发誓伐辽,传梃而誓词为:“汝等同心尽力,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庶人官之,先有官者叙进,轻重视功,苟违誓言,身死梃下,家属无赦.”于是完颜阿骨达仅以两千五百余部众,就进占了契丹国东北的门户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头城子).接着又在距宁江州不远的出河店大败辽军.经过宁江州、出河店两次重大战役之后,貌视强大的辽政权充分暴露出了腐朽不堪的本质.
女真人在宁江州战役取胜之后,一些大臣们向完颜阿骨达“劝进”,促请其称帝建号,他们认为建立女真王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要求阿骨达立即称帝.阿骨达认为不妥,他说“一战而胜,遂称大号,何示人浅也.”他不急于称大号,但客观形势不允许他久拖不决,女真人迫切要求摆脱辽王朝的奴役,他们需要马上建立自己的政权,产生自己的皇帝,以便统一部属对辽战争.于是大家再行“劝进”,最后完颜阿骨打同意了大家的意见,于1115年正月初一,宣告即皇帝位,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阿城市).经过十年的苦战,至1125年,终于推翻了大辽政权,从此,科尔沁草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金朝女真人统治时期.
金灭辽国以后,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即位,以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统"的诏令为遗训,南征伐宋,于1127年将北宋灭掉了.从此形成了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当时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尽归大金国管辖.
从完颜阿骨打开国到金熙宗时期,这是金朝开国及创立制度的阶段.这时金国内部还存在许多女真氏族社会的旧传统,还没有创立新制,遇事时,如对军事上违犯者的处理,旧制就没有规定,那就只好“从宜处之”,酌情处理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熙宗即位之后.1139年,臣下请立制度,“建官正名,欲垂范于将来.”熙宗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为金朝确立了立国制度,其创立制度的主要依据不是女真固有的氏族制度,而是唐、宋制度,所谓“参用辽宋为帝制”,其中“辽制”实际上也是辽朝承袭唐朝的制度.熙宗在创立制度的同时,还要削弱一些氏族贵族的势力,废除金初的勃极烈制度,而以三省六部制度取而代之;确立皇位世袭权;还制定了周密详尽的礼仪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在他还没有完成这些工作获得成功的时候,1149年,就被其堂兄弟完颜亮杀害了.
完颜亮夺得了皇位,是为海陵王.并把熙宗未完成的创制、变革之事大大推进了一步.海陵王完颜亮对中原发达和富庶一直充满了神往,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阿城)迁到燕京(今北京),称中都,完成了金国政治中心的向南转移,这是海陵王完颜亮最突出的政绩,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他还想下一步把国都迁到汴京,但没有实现这一愿望.1161年,宗室完颜雍乘海陵王忙于对南宋的战争和北方契丹人叛乱之机,在辽阳起兵称帝,改元大定,庙号世宗.他即位之后,平定了北方叛乱,并与南宋议和,从而使金朝境内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所谓的“大定之治”.金世宗的孙子章宗即位后,又有所谓“明昌之治”,金末及元初的文人对世宗和章宗,多极尽美化之词.甚至把他们比作汉朝的文、景二帝.但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实际上并不是很完美的,也存在很多问题.学止词章,不明经术;颇好浮侈,崇建宫阙,外戚小人多预政,这些也都是在“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中出现的现象.
卫绍王即位后,排斥汉族人士,金朝开始走下坡路.1213年,卫绍王被一个飞扬跋扈的胡沙虎杀害.章宗兄弟完颜珣即位,是为宣宗.他在北方蒙古大军的圧力下,1214年迁都汴梁(今开封),这是一次被迫的迁移,和海陵王完颜亮主动迁都北京的意义完全不同.这时金政府更加腐朽.在金朝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吏治乱章,弊端百出.不惜民力,挥霍无度.女真贵族奢靡之风十分严重.各民族人民反对女真贵族统治的起义愈演愈烈,此伏彼起,金统治者自顾不暇,各地出现了据地自保的地方武装,北方又有蒙古大军的威胁,金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223年,金宣宗病死,哀宗即位.这时科尔沁草原已被蒙古大军占领,已成为蒙古人的家园了,金政权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1232年初,金军与蒙古军在河南禹县相遇,金军全军覆没.接着汴京被围,哀宗被迫出逃到蔡州.1234年正月,蒙古大军攻陷金哀宗逃到的蔡州,金朝灭亡.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从完颜阿骨打称帝到1234年,历时120年,更换了九个皇帝,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除了畜牧业的优势外,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也有所进步.在文化建设上,金朝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戏剧较为突出,并产生了元好问等著名文学家.金王朝仿照汉字和契丹字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女真文,史载女真文字有二种,分别为大字和小字,女真大字是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的;女真小字则是在金熙宗时期创制的,皇统五年(1145年)始行用.女真文作为官方文字与契丹文、汉文并用.传世的女真字文献,主要是一些女真文的碑刻.
金朝廷迁入中原后也创办学校,称国子监.府、州、县也都开办学校.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儒家思想学说,学生学习作策论、诗、赋.诸路设女真学府,为金朝政权培养官吏.金朝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笼络天下人才.
生女真人善舞,动作都是摹仿战斗姿态.统治中原以后,金朝继续并发展了北宋时期的乐舞.生女真人的乐器主要有鼓和笛.进入中原后,继承了中原的所有乐器种类.金代的杂剧也是继承北宋的杂剧发展起来的.
生女真人无医药,生病请巫,杀猪狗以禳除.或者将病人载入深山大谷以避灾.占领中原以后,才开始有医药,并产生不少名医.
女真人原有自已的原始宗教,灭辽侵宋以后,则多信佛教.许多女真人都出家为僧尼.地位最高的僧人称为国师,服真红袈裟,地方上道行高的僧人称为僧录、僧正,服紫色袈裟.
女真人的发式和衣着于东胡人后裔契丹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编发,而不是东胡系民族的髡发,脖子上缀野猪牙以为装饰,头顶上插雉尾(野鸡翎).这时的女真人正处在农业社会的初级阶段,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而狩猎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猪是他们的主要家畜,野鸡等山禽野兽是他们可以经常获得的猎物.女真人无论贵贱都穿布,以布的粗细来区别身份.冬天穿皮毛以抵御严寒.
生女真人都居住在一个个的村寨之中,以部族首领命名寨名,即“某某孛堇寨”.依山谷而居,居室是简陋的木屋,屋内筑火炕,院落是以木栅栏围成.今天的东北人仍在住火炕.主食是粮食.吃稗子米饭和野味、肉食等,多用木餐具盛装.瓷器已经普遍使用.
生女真人在婚姻上多为指腹为婚,既长,虽贵贱殊隔,亦不可毁弃原来婚约.订亲也有“纳币”之俗.《三朝北盟会编》载:“其婚嫁,富者则以牛马为币,贫者则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者,即携以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纳币即彩礼.婚后新婿要在妻家服役三年,三年后才能与新娘一起回家.建国前后在女真人中也出现了偷婚和抢婚的现象.生女真禁止同姓为婚.熟女真对同姓为婚则无限制,渤海人至金朝中期仍保留着偷婚习俗,这些婚俗都曾被国家明令禁止.而为了减少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金朝也曾鼓励女真人与契丹人、汉人通婚.
女真的葬俗与契丹人不同.契丹人是“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而女真人要大哭,并且死者亲友为表示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还以刀割额,流出鲜血,哭时血泪交下,称为“送血泪”.女真人葬死者时无棺椁.贵族把生前所宠爱的奴婢及所乘鞍马都活焚烧,以为殉葬.祭祀时,把所供奉的饮食之物也都尽行焚烧,称为“烧饭”.女真人的很多传统习俗今天在科尔沁地区也有很多保留,并成为科尔沁草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
金朝统治下的科尔沁草原,基本上仍沿用辽国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临潢府路(赤峰巴林左旗)管辖,并在这里设置了县、群牧司、详稳司等官属.当时这里的主要居民仍然是契丹人.女真人在占领科尔沁草原之初,为了报复辽代契丹人对他们的长期压迫,极力破坏契丹文化,金兵每到一处,放兵四掠,烧杀抢劫,辽代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州城几乎全被烧毁废弃,永州、乌州、龙化州等州城及其支郡都已不复存在;金兵每到一处,“坟垅悉遭掘,出尸取棺为马槽.”
科尔沁地区曾是辽王朝统治的中心,这里埋藏着许多契丹显贵的墓葬,每当金兵一到,只要发现贵族遗留的墓葬,全被洗劫一空,我们今天发现的辽墓十墓九空,大部分都是金初时盗掘的.我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勘查辽代遗址时,发现了多处辽代钱币窖藏,少则几百斤,多则几千斤,都是辽代契丹人为了躲避女真人的战乱埋下的,他们在埋下这些铜钱时,还企望在战乱平息之后重归故里,可是他们或死或散,永远没有回来,他们埋在科尔沁大地上的大批铜钱再也没人使用.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金初女真人给科尔沁草原的居民带来的是怎样的惨痛,由此可以窥见一斑,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契丹人和其他各族人民,饱受了战争疾苦,流散四方,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土地日渐荒芜.金人的暴虐征伐,也在契丹人的心目中埋下了深深的民族仇恨.不管金朝统治者如何笼络,但终归难以奏效.
金建国后,改变了对契丹人的报复性政策,也采取了一系列笼络措施:如将契丹等各部族编入群牧,仍依辽制设官,并任命不少契丹人为州县官,让契丹人自己管理自己;任用了一些辽朝旧臣和契丹投降将领;在契丹施行女真人固有的猛安谋克制度,有权势的契丹人任命为猛安、谋克,并且可以世袭这种特权;允许契丹人使用契丹文字,与女真文并用,一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才“诏罢契丹字.”但是,金王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地处北疆的科尔沁草原仍然显得鞭长莫及,对当时科尔沁地区的影响并不大.
对契丹人的笼络安抚政策并未能消解民族积怨,加之南宋王朝的干扰,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金人主宰中原以后,契丹人起义此伏彼起,始终没有停止过.如天会十年(1122年)契丹人耶律余睹叛乱,贞元元年(1153年)契丹人萧裕谋反,有人说:这两次都属于契丹上层统治者的反叛行为,那么在正隆、大定年间(1161-1162年)发生的撒八、窝斡起义,则是契丹穷苦百姓发动的抗金斗争.起义自西北边境扩展到整个东北地区,声势浩大,他们毁官府,杀官吏,斗争坚持了一年半之久,对女真贵族统治造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在起义过程中缴获并使用的“西北路苏母典纠磨胡记”等多方金代官印,都遗落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和开鲁县东风镇境内,这说明科尔沁草原是当时起义的中心区之一.不仅如此,以后的斗争也接连不断.金代晚期爆发的耶律留哥起义,于1213年,一度自立为帝,定都咸平(辽宁省开原县),国号辽.实际上,这时的科尔沁草原已脱离了金王朝的统治了.
连连争战,使建国之初留下的创伤愈加难以愈合.从根本上破坏了发展经济、文化的社会基础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科尔沁草原经济文化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辽以来对草原的过度开垦和畜牧,科尔沁草原的草场的沙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当时有这样的记载:“丁巳晨,有人发懿州(阜新县塔营子古城),是日大风飞尘,暗,咫尺莫辩,驿吏失途.”这种风沙环境也不得不使金朝统治者把东北的农业重点转到北方的泰州(黑龙江泰赉县塔子城)和女真人发源地,即所谓的白山黑水之间.在金代史籍中没有对科尔沁草原农牧业生产状况的记载.今天在科尔沁地区发现的金代遗物、遗迹除金界壕之外,其他的遗物、遗迹真的很少.
这也说明,到了金代,这里已退化成为人烟稀少,沙海茫茫的原始的自然状态了.生活在这里的为数不多的居民又重新回到了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的游牧狩猎生活.大定四年(1164年),周昂(人名)由燕京到隆州(吉林农安县)赴任,途经科尔沁草原南缘,把他在沿途中所见到的记录了下来.他写道:当时的科尔沁草原“屋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车行沙中如倒曳,风惊流沙失前辙,三步停鞭五步歇,鸡声人语无四邻,晚风萧萧愁杀人.”这是金代科尔沁草原自然环境和居民情况的真实写照.更为严重的是这里一度成为朝庭犯人的流放地.靖康之难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归,就囚禁在地处科尔沁草原的韩州地区.
金代的科尔沁草原除了人口稀少,经济贫困之外,更令科尔沁人头痛的事情还有他们大量劳役科尔沁草原上的契丹等各族人民修筑金界壕.
金王朝为防止蒙古铁骑南下入侵,于北部边境俢筑界壕长达万里,建设有许处边堡关隘,俗称金界壕.在今天的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境内仍有二条界壕遗存在,累记长达300多华里,边堡关隘20多处.1981年夏,对霍林河矿区一号边堡进行清理时,发现堡内布局井然,有街道、水井、房屋、帐逢台基等等,出土大批铁镞、铁蒺藜等军用武器.这说明,当时的金界壕沿线及向南纵深地区都是金王朝的军屯区.绵延数百里的金代界壕,因风沙淤积,用不了多久就要重俢一次,多次俢筑,劳民伤财,如今,站在这蜿蜒曲折的金代界壕上,我们仿佛听到了金代科尔沁居民遥远的倾述.
金界壕是北方草原巨大的军事工程,工程浩大,前后共修筑了75年,劳民伤财可见一斑,而且因风沙严重,经常被风沙淤平,防御功能很小,它怎能阻挡神勇的蒙古铁骑南下,到了金朝晚期,雄居北方的蒙古铁骑毫不费力的就冲破界壕“天险”,迅速南下,于1234年推翻金王朝,金代历史宣告终结.之后,科尔沁草原成为了蒙古族的家园.所以金界壕给科尔沁草原留下的只是不尽的感叹.让它成为女真人奴役科尔沁草原居民的一个见证吧.
终金一代,原本发迹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骑马弯弓夺得了江山,其统治也不过一百年多一点而已,由于连年争战和自然条件恶化等诸多原因,割断了科尔沁地区契丹人苦心经营了二百余年的大辽文明,可见,文明本身也是脆弱的,文化的发展更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做支撑
金国的大致历史.
参考资料:http://www.0475.org/html/200609/17/1025411079.htm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细胞的物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