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杨绛求人教版初二课文《老王》(杨绛)的课前导读,正文和课后习题.

问题描述:

老王 杨绛
求人教版初二课文《老王》(杨绛)的课前导读,正文和课后习题.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老王》 正文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登,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登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登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明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课文全解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杨绛,1911年出生,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2、相关知识:
  杨绛散文的白描写法
  杨绛散文运用白描手法,少修饰乃至不要修饰,由表及里,最直观的还是语言.下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这位散文作家巧妙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技艺.
  ⑴白描用于渲染环境.如《干校六记》中描写学部的干校迁往明港,菜园班全伙拆除旧菜园所有建筑的情景:“只见窝棚没了,井台没了,灌水渠没了,菜畦没了,连那个扁扁的土馒头也不知去向,只剩了满布垃圾的一片白地.”虽然没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辞,没有比兴的手法,但“旧菜园”的荒凉、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还使读者读后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⑵白描用于刻画人物性格.如《回忆我的姑母》写她骂敌的情形:“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用平淡朴实的文字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不畏强敌、勇敢的人.
  ⑶白描用于勾勒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如《干校六记》中两次的送别.第一次是一家人送钱钟书先生上车:“墨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这段平淡的文字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心情.那时的钱钟书已经是近六十岁老人了,居然被派遣作先驱队队员,当小青年使用.为了叫一家人放心,免得彼此难过,钱先生叫家人先走.于是“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开车,先自走了.”我们知道,钱先生没有多少生活能力,日常生活尚需杨绛和圆圆照顾,让他去当先驱队员,能让人放心吗?杨绛先生没有说出来,但我们心里有数.第二次圆圆送杨绛先生走:“上次送墨存走,有我和啊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就是这些平淡白描式文字透露出了作者的深情.
  ⑷白描用于展现生活情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用朴素白描手法,白描了学成回国的学者夫妻,丈夫受排挤,妻子操持家务以及一些日常的枝节.凡此种种都给人一种温婉平和的感觉.
  从以上几发面可以看出,白描手法也可以使文章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杨绛散文在温婉平实的文字中显示了作者优美的风格.
  二、字词积累: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滞笨:呆滞笨拙,也就是迟钝,不活动,不聪明,不灵巧的意思.
  取缔:明令取消并禁止.
  失群落伍:形容失去队伍、组织,孤单.
  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全文记叙了三轮车工人老王平凡的一生和不幸的遭遇,表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高尚的品格和美丽的心灵.
  二、文章脉络
  全文2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老王困难的生活境况和不幸的遭遇.
  第二部分(5、6),写老王干活的情况,表现他为人老实、做事勤快、善良、本分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7-22),写老王得病以致死去的情况,重点描述他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给“我家”的情形.
  三、写作方法
  1.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刻画细致人微.
  (1)老王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文章用细致人微的刻画表现出逼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第三部分描述老王上我家送鸡蛋和香油的情景时,对老王的外貌、神态、动作都作了极为精细的描写,如外貌描写:“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动作、神态描写:来的时候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着脚往里走”,走的时候是“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从这些描写中读者会仿佛亲眼看到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从而产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怜悯.
  (2)对于叙述者的“我”,文章更多地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达“我”的感受.尤其是第三部分“我”送别老王时的一段心理描写和“我”听到老王死讯后的一段心理描写集中地表现了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对不幸的劳动者的真挚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我”“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我不能想象他是怎样回家的.”这一段描述字里行间透露出“我”对老王的关心、担心和“我”的愧疚的心情.又如:最后一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更是真实地表现了“我”当时复杂的心态:自省、愧怍、不安、悲伤、痛楚……真是百感交集.
  2.语言朴实自然,充满感情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琐的形容,平平淡淡,自然感人,这是学养深厚的大家手笔.文章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十分简洁,语言平实,毫无雕琢.如第一部分的“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和“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简简单单地叙述,老王的生活境况就表现得十分清晰了.而“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寥寥数语,则把“我”善良、宽厚的知识分子性格表现无遗.又如:在第二部分对老王送冰和送钱先生看病的简洁的叙述中,老王诚实、淳朴的性格也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文章用如此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四、问题探究
  以善良之心去体察人之善良.
  作者夫妇二人都是国内外闻名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都有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认为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能以善良之心去体察他人之善良.钱钟书的小说、散文中有这一点,杨绛的本篇作品也是如此.作者的善良和劳动人民老王的善良在本文中灼灼发光.
  本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1.平等待人,关心老王.她常坐老王蹬的三轮,就常和他闲聊,问长问短,关心他的家世、住处、生活等情况.2.照顾老王,但不要老王照顾.作者夫妇不在家时,作者的女儿送大瓶鱼肝油给老王,帮助老王治好了夜盲症.虽这女儿这么做不是作者亲行为,但不也是受父母的影响.当老王送冰申明减半收费时,作者“不要他减半收费”;当老王在“文革”中看到作者夫妇受难申明不要车钱时,作者“仍一定要给他钱”.3.同情、感激、怀念老王.作者对老王的境遇每况愈下,直至他生病,始终抱着关切、同情的态度.老王上门来送东西,作者感动得不得了,连老王说的话也记不清,不仅“忙去”给他开门,还目送他下楼梯,直到“听不见脚步声”.回屋后,又感到抱歉.这一段文字写得很动情.而当十多天后知道,老王第二天就死了时,作者“总觉得心上不安”,一直到“几年过去了”,还是怀念老王,觉得对老王这个“不幸者”有所“愧怍”.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1.主动上门给作者家带送冰,而且破格优惠“减半收费”,服务周到.2.“文革”开始后,知识分子落难,工资被扣,有些“工人”正是逞威风之时,而老王对作者夫妇当时的处境尤其关心,“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生怕作者夫妇更为艰难.3.带着重病,双手拿着礼品,坚持着上门来感谢作者一家多年来对他的照顾.
  【练习解答】
  第一题:设计这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方式,感受普通劳动者美好的心灵.
  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1.夏天给“我家”送冰,车费减半,冰又大一倍;2.“文革”期间送钱先生上医院,不肯收钱;3.临死前抱病送鸡蛋和香油给“我”.可见老王是个诚实、朴素、心地善良的普通劳动者.
  第二题:这一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从“我”对老王的态度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深度同情和人文关怀.
  “我”尽其所能给老王应有的报酬,同情老王的不幸遭遇,感谢老王对“我家”的照顾,并为自己没能充分理解老王的心意而不安和愧疚.
  第三题:这句话是“我”对人性、对命运的深度思考,也是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
  第四题:设计这一题的意图是强调反复朗读对体会语言特色的重要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