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写文要求读完游褒禅山记后,结合王安石的生平,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有思想内涵,有感悟,特殊情况,不是不

问题描述:

游褒禅山记写文
要求读完游褒禅山记后,结合王安石的生平,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有思想内涵,有感悟,特殊情况,不是不想做.谁能帮我拼凑一下,
不是要资料,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思”与“随”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王安石谈到进洞以后,“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后来,出了洞自己又后悔“因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一段令我感触很深.”
王安石的“不得极夫游之乐”,症结在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看来要取得成功,必须取“思”而弃“随”,做到“三思而后行”.
思考有利于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面对国内的政治腐败,他积极提出改革.尽管他的主张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但为了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他决定继续斗争,虽遭到流放而不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正是表现了屈原不愿“随波逐流”的思想.
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方志敏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的潮湿的茅棚;……”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他何以能如此执著?关键在于他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明白自己是“为人民而斗争,为民族和阶级解放而斗争”,这就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做出判断的事情,有时甚至是以正义与非正义的选择,而每每这时,做出错误选择的人常会说自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而真的不能“由己”吗?楚国的屈原,近代的方志敏,当代的青年学生不就是在思考之后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他们不是已经“由己”了吗?
“思”的威力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思考便一味盲随,其结果不仅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走向反面.英王享利八世因为下巴有一个难看的疤痕,就蓄起了长胡子.于是朝野群起效颦.英王为什么要留胡子,大臣们不去思考,只是去效仿,其他的入也随波流,结果得到的是与自己尊敬的国王不相上下的胡子,失去的却是真正的自我.(第七段先承上启下从反面提出第三个分论点.)
看来,遇事是“思”是“随”完全由自己决定,因而事之成败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假如我们不是一味盲“随”,而是三思而后行,便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解题方法 技巧
下一页:过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