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单元《长征》的读后感

问题描述:

八年级第一单元《长征》的读后感
600多字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936年8月,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秘密进入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发动大家“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年轻的红军干部纷纷撰写长征回忆录.短短两个月内,就征集到了约200篇作品.依据这些素材,斯诺完成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外读者第一次知道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时光过去了70年,我们又开始寻找历史的源头.当时红军总政治部委派丁玲、成仿吾、徐梦秋等人编辑征集的稿件,1942年11月在延安印刷了《红军长征记》.由于当年印数很少,加上战争年代的散失,原版已极为罕见.今天,当《红军长征记》再次面世,又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和关注.中国作家协会的《长篇小说选刊》选载这部作品,是从文学的角度肯定了它的价值,它堪称纪实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是长征最原始的记录,其真实性无可置疑.红军开始长征时,可能没有意识到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董必武在《出发前》中说:“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13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当时不知将作何感想.”红军以英勇的气概,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莫文骅的《在重围中》记述湘江战斗,头上有飞机轰炸,后面有追兵,红军队伍被打乱,自己的马也险些丢失.然而红军强渡湘
  江,终于摆脱了敌人.童小鹏的《残酷的轰炸》记述四渡赤水时遭受敌机轰炸的悲惨场面:“炸伤的同志是在辗转反侧的叫痛,他们手足断裂了,头脸破烂了,身体炸伤了,他们的鲜血仍在不断的流,然而在同志们安慰时,仍表现他们为革命的决心,不因其负伤而稍减其坚决的志气,相反的更加痛恨我们的阶级敌人.”刘亚楼的《渡乌江》叙述了三次强渡的战斗经过和红军出奇制胜的情节.如果不是亲临前线,不可能如此生动、细腻地描述战斗的全过程.彭加伦的《飞夺泸定桥》描绘红军攀着铁索向对岸攻击,高喊“要桥不要枪”,敌军在震撼下心理崩溃,纵火逃命.这些记录说明,长征是生与死的搏斗,是用鲜血和泪水、汗水交织的战斗历程.
  《红军长征记》的作者不但在创造历史,也在记录着历史.红军经过许多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带.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等情况,是红军首次记录的.童小鹏《禁忌的一天》讲述红军在广西边界地区翻越高山时体验“瘴气”的经历,冯文彬的《从西昌坝子到安顺场》生动记录了凉山彝族的风俗以及刘伯承总参谋长与小叶丹结拜兄弟的民族团结场面.谢觉哉的《卓克基土司宫》描述了藏族官寨的建筑特色,以及藏族接受汉族文化的情况.李一氓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其中“安顺场怀古”一章,还根据清人笔记将石达开史事做了一番实地对照和考证.既有革命意义,也有学术研究价值.正是因为红军走过,如同地理发现一样,这些偏远地区的真实情况才被记载下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红军长征记》的每一篇回忆都体现出红军与艰苦环境作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今天,川西北的九寨沟、松潘草地以其秀丽的风光,成为旅游胜地.但是在当年红军的记录里,只有饥饿、寒冷和艰难的行程.这些文字看起来那么自然,却显示了红军在苦难中灵魂的纯洁和升华.将伟大融入平凡,无疑是长征精神最突出的体现.
  原始的记录是最真实的.1942年版的前言说:“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执笔者多半是向来不懂得所谓写文章,以及在枪林弹雨中学会作文字的人们,他们的文字技术均是绝对在水平线以下,但他们能以粗糙质朴写出他们的伟大生活、伟大现实和世界之谜的神话,这里粗糙质朴不但是可爱,而且必然是可贵.”我们今天重读《红军长征记》,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依然会使我们产生新的冲动,我们仿佛正追随先辈一起长征,去感受那个非凡的时代.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关于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