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课文草船借箭

问题描述:

小学六年级课文草船借箭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最近,我在龙之志网上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是大作家罗贯中的著名作品..给我启发最大的是书中“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草船借箭”的故事,揭露了周瑜忌妒贤能、心胸狭窄的本性.那么在今天,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呢?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和周培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是一对好同学,以前都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高士其学医,周培源学物理.那时候高士其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同学中享有盛名.周培源丝毫没有妒忌他,相反,总是给予支持和鼓励.有一次,高士其翻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搞懂一道物理题,急得他心急如焚.于是他便拿着题目去找周培源,周培源热情而又耐心地给他讲解,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直到他彻底弄明白为止.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高士其爷爷总是激动不已,啧啧称赞周培源爷爷乐于助人,不嫉贤妒能的高尚品质.
读了《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小肚鸡肠,有时也会产生妒忌心.如果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相反,把考得好的同学的卷子拿来,东找西看,希望能找到一些错误,将分数与自己拉平.这事看起来虽小,但其实这也是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妒忌心.
通过阅读《草船借箭》之后,我得到了启示:当别人超越自己时,要看到别人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真诚、虚心地向人家学习,找出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俗话说得好:“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为别人的荣誉而喜悦.”这是胸怀宽广的表现.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马执斌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最近听一位历史教师讲《三国鼎立》这课,他把诸葛亮草船借箭当成真事给学生讲,这是不对的.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5212.htm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 具 准 备:《草船借箭》录像 幻灯片
教 学 时 间: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 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 透 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 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 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 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 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 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参考资料: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减术分裂
下一页:语文学习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