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教训.

问题描述:

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教训.
帮我把准确的答案提取出来好吗.好的话我再加100分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10-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产物.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详细地考察了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从而为正确地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科学地规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也为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例外,也必须通过促进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向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它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必然表现形式,是从资源配置方式来考察的现代商品经济.现代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基本依托形式,是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要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要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就必须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此可见,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科学结论,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然结果.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在全面正确地总结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即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的问题的争论,无论是社会主义学者,还是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通过各种方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讨论高潮.这种讨论不断深入,自19世纪50年代后又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在正确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而对一百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作出了一个科学的权威性的结论,为巩固、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
  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对现代化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概括,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趋势.计划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表现,是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和最关键的问题.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占主要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市场也相应地发展成了完整、统一、开放式的大市场,成为社会经济主体之间联系的基本纽带,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核心.19世纪50年代之前,前苏联和其他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都是排斥商品经济、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实行的初期,对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于集中有限人力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加快建立工业化基础,对于经济困难时期保证人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对于调整社会经济结构,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战争结束,再仅仅依靠广大群众的热情,并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手段,依靠指令性计划,就不可能保证经济运行的生机与活力了,也无法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力.事实正是如此,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经过建国初期的一个阶段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呈现增长缓慢的趋势,原来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相对缩小的差距又逐渐拉大了.它表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转换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关键.由此可见,我们党关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它是对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它谱写了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它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经济,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这种观点的产生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复杂的历史原因.而后人则把这些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固守,并由此形成了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传统观念.列宁、斯大林在实践中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但未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在中国的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剔除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说中的空想因素,大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51.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必然是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这意味着不能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而应坚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层次改革,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开放,可以说是对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最好阐释.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必须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反对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教条主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我们所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不动摇,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真正涵义,没有准确把握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也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非静止不变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坚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的需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同时,解放思想一定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前提.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告诉我们,解放思想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离开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成了主观主义的胡思乱想,成了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是统一的、一致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新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会不会阻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反而有利于它的繁荣发展.
  第一,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能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探索和揭示科学真理、繁荣和发展思想文化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比较自觉并力求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我们的思想就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从而避免或减少盲目性.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文化和谐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其精神生活多么复杂、思想文化如何多样,都必然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如果不是这样,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失去思想灵魂.各种思想文化要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一个主心骨.和谐文化不是只要多样不要统一,正如一曲美妙的音乐虽然需要不同的音符来表达,但多样的音符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主旋律就是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社会意识多样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而且是以社会意识多样化为重要基础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大量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学说“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必须研究、吸收、借鉴人类所取得的各种新的思想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所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想营养.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中向前发展的,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辩论和斗争中向前发展的.只有坚持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才能使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各种观点,尤其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社会思想“自由化”的口号下,企图照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搞“全盘西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则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旗号下,鼓吹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多元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否定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坚决反对这两种错误思潮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片面强调思想意识统一性和一致性、否定社会意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倾向.正确的态度是,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