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doc

问题描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doc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10-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班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意识及认识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它同主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二:物质是可知的,即通过实践对事物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象到最高的稀薄程度而达到最高层次的理性认识即达到“客观实在”的程度;人们认识物质则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即认识事物(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认识人类社会事物),它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三: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并且是以时空为存在形式运动的,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时空形式是无限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客观事物的三大规律和若干范畴表现出来.它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人们认识物质是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的,即从个别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物质则是最高度的科学概括和最一般的科学抽象.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物质(即事物)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是纯粹的抽象,是撇开事物质的差异的最一般共性和共同点,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而是通过感性认识而飞跃到理性认识的东西.这种严格的区分是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最坚实的最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并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是自然事物、人类社会事物和人脑这块特别复杂事物的最一般的科学抽象,是对自然知识、人类社会知识、人类思维知识在最高认识层次上的科学概括和科学总结.而列宁则把物质高度抽象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毛泽东又把人的基于实践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认为感性认识只解决事物的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认识事物的本质问题,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一切事物的最一般本质是最高度的科学抽象则是列宁讲的“客观实在”. 综上我们可知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它既不能归结于任何单个具体事物,又不能独立于任何单个具体事物之外,它是空间上无限并存的、时间上无限继起的无限多个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最一般共性和本原,并能够为我们基于实践的感性认识之上理性认识之中的最高度的科学概括、最一般的科学抽象和最高认识层次的理性反映,即是撇开事物的一切质的差异的理性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中的“物质不能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而存在,它寓于一切客观事物之中.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共性和本源,事物是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和具体运动形式.”及其其他的理论对现代现实有着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 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历程.经过艰难而又漫长的探索,特别是经受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造成的许多挫折失败以至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才认识到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分析中国的现状,展望中国的未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人民群众才会在对在各种政治力量比较中真正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这就是说,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最终作出什么样的政治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存在的合法性,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仍然如此.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格下进行的.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一个解释一下
下一页:例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