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 中国如何适应世界政治全球化

问题描述:

历史题 中国如何适应世界政治全球化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11-0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标志,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居于强势地位.这就意味着全球化给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对我国政治文化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要以全球性和本土性交融互动为路径取向,加快经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主体意识,以发展中国政治文化.
  全球化是一种进程或一种发展趋势.它主要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的交流、对话、协调和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尽管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但是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一样:“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政治上的成就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定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上的任何变化都会从政治上表现出来,特别是通过政治文化率先表现出来.
  全球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从积极方面讲,全球化给政治心理、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形成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以及其它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上普遍传播,被不同的民族共同利用.世界各国在交往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存的局面,使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开放的政治心态;民主的政治观念;改革进取的思想精神;不屈不饶,敢于与强权政治作斗争的政治立场;振兴民族,完成社会统一的政治认识;参政、议政的政治欲望等等.其次,全球化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文化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交往的日益深入,文化交流和相互撞击机会大大增强,人们对各自文化的反省空前深刻,这就为重新构建各自文化提供了一个绝好时机.
  另一方面,从消极角度讲,全球化也会给中国政治文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某些西方大国坚持冷战思维模式,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从而人为地加剧了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它们在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传播西方的政治观念和游戏规则;利用互联网、广播、卫星电视等传媒,传播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种种歪曲和攻击,极力扩散西方道路的示范效应;支持海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甚至是封建邪教分子进行颠覆活动.
  全球化从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显示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唤起了人们对于改变现状的政治渴求.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压力下,人们对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十分渴望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人们的这些政治渴求一方面会呼唤出激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产生激进的心理,提出与现实情况不符的过高要求,甚至产生一些激进行为,从而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动摇安定团结的政治秩序,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汤林森博士指出:“全球化的效果,势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即使在经济上强势的国家,亦不能幸免于此.”因为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具有天然的不断扩张性.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其资本总量的优势而希望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世界市场,攫取别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这种经济上的内在要求,必然促使他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充当霸主,以维护其经济利益.为此,他们挑起、操纵或发起所谓的捍卫“人权”或“道义”的国际争端,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消失论”,很容易诱发文化理念上的“全球主义”,引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高科技手段、市场经济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冲破了民族之间相互隔离的界限,增强了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大大加强了世界人民之间的联系,从而也将改变人们心目中原有的民族国家观,使其产生一种文化离心力.
  这种文化向心力的削弱,很容易导致人们的政治冷漠心理,削弱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有很大消极作用.
  全球化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政治信仰和政治理论两个方面.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指出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西方运用了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种手段,并已经为之做了多个世纪的努力.布莱克说出了西方世界的心理话,他毫不讳言指出“当代世界的政治被看作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内战”,并自诩“西方的优势在于有更多的资源,更丰富的经验,而且更贴近势在必行的政治发展路线”,结论自然是东方应该放弃自己的模式,投入到西方的模式中来.在经济全球化中,西方由于暂时占据强势地位,所以更加不会放弃这一“心愿”,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歪曲、攻击和颠覆活动从来没有间断过.另一方面,他们利用、调动各政治资源兜售西方的价值观、政治观、人生观以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受西方社会的影响,现代化的思想浪潮正在向全球渗透.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文化上多元主义、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政治理论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尤其是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对我国政治理论的影响尤为重大.巴林顿·摩尔把西方社会通往民主政治的道路概括为三种模式,即英国模式法国道路和美国道路,塞缪尔·P·亨延顿的设计则是传统稳定期、现代化起飞期、城市突破期限、绿色崛起期、现代化巩固期和现代稳定期.这些概括是以欧美历史为基点,带有浓厚的“欧美中心论”色彩,对政治发展的某些现象有一定的解释力,尤其是对西方政治现实有很强的解释力,正因如此才会对我国政治理论构成压力和动力.但是它们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相对价值,只能对我国政治理论的发展提供某些参考.在中国,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都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原则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邓小平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
  以上分析都是从政治文化的具体要素的角度来分析全球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下面我们试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对待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态度的角度来分析.
  与其它文化一样,政治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和开放性,并且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能离开世界有机整体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文化也无以继承和发展.全球化使得各种政治文化十分顺利地进入中国,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又难免不对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在实践中很容易形成两种对立的主张和倾向:(1)政治文化上的激进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打上封建的、专制的、人治的标签而全盘否定,并主张中国要走上现代化,就必须全面开放,全盘接受西方的政治文化观.(2)政治文化上的保守.这种观点认为在全球性的大众传媒的冲击下,传统政治文化日益衰落,我们的精神家园日益遭到摧毁,现代化所需要的传统基石不断动摇,为此发出类似“救亡图存”的复兴儒学的怒吼,要求以儒学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宗旨,以抗拒西方文化的渗透.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际上都是割裂文化的开放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两种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开放的胸襟走向世界,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我们一方面要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吸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警觉,要有防范意识,建立一个开放吸收与防范并存的合理的运行机制.
  在全球化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之际,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摆脱西方强势文化、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思路:
  1、坚持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民主是全球化进程中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西方政治文化冲击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大法宝.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一直缺乏民主和法治的传统,这就使得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中缺乏民主和法治的传统支撑,造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难.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封建家长式的非民主的东西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还根深蒂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要接受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呢?对此,邓小平的回答是: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当然,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价值取向,并非只是基于某位领导人讲话,而更主要的是基于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强烈追求和对西方民主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理性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抵制西方政治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更加顺利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2、坚持以全球性和本土性交融互动为路径取向
  近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融入世界,结果让我们尝尽了被世界所抛弃并因落后而被动挨打的滋味;“文化大革命”既闭关锁国,又与传统决裂,让我们独吞了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割裂造成的苦果.有鉴于此,在全球化趋势下,我们在构建中国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走全球性与本土性交融互动的道路,既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自身进行客观的反省,开拓本土政治文化资源中的精华部分,又要以开放、求实的态度吸纳全球政治文化资源中的合理因素和优秀成果,如同邓小平指出的一样:“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3、加快经济发展,为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奠定物质基础
  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可以缩小当前我国在全球化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尽快改变落后的状况,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坚定人们的政治信念和提高人们的民族自信心,最终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层面上影响政治文化,避免全球化中西方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主体意识.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政治认同,这不仅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未来的保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既要肩负继续保持人类正确发展方向的重任,又 要改变迟发型国家的地位,如果没有一个有着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坚固的权威核心,就无法动员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就无法调动广大公民的热情,从而无法改变落后的局面,并且完成历史使命.同时,作为权威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获得人民的认同,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和培育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活力和核心就在于它是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如何激发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题中之义.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