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描写一个场面

问题描述:

仿照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描写一个场面
要450字左右的,好的有额外加分!
星期天之前的有效,过期不候!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迅速组成政府机关,推行各项工作.
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又宣读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并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对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晚上,北京市民举行提红灯游行,直到9时许结束.
图片: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fso2084&pid=385350194&_dir=%2F16059301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zhuyuankang&pid=229891499&_dir=%2F10585472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zhuyuankang&pid=229901298&_dir=%2F10585472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zhuyuankang&pid=229901312&_dir=%2F10585472
http://photo.163.com/openpic.php?user=zhuyuankang&pid=229901322&_dir=%2F10585472
开国大典资料
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开国大典前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尚未成立,筹备工作主要由刚成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承担.事亦凑巧,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叶剑英8月就被内定调华南工作,准备解放广东,9月初就到江西赣州去了.中央任命时任副总参谋长、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司令员的聂荣臻接任.当中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要进行阅兵时,中央军委又任命他担任阅兵总指挥.虽然北平市各机关团体、各民主党派共25个单位到9月21日才正式集会成立筹委会,并公推聂荣臻为主任委员,但实际筹备工作早已开始.从整修天安门会场、树立旗杆、组织群众、准备鸣放礼炮焰火,特别是训练受阅部队,以及布置保卫会场安全等,都要在一个多月时间中完成.
开国大典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北平解放不久,城内潜伏特务难以一下肃清,而且国民党飞机还会来袭扰.当年5月4日,国民党就从青岛派出6架B- 24型轰炸机轰炸南苑,投弹30枚,毁伤我飞机4架,房屋196间,死伤24人,因此聂荣臻一直十分重视防空问题.我们空军还未正式组建.军委有一个航空局,专门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一个飞行中队,担任北平防空.聂荣臻考虑很细,下令万一敌机前来,在场人员一定要原地不动,不能乱跑,听从指挥;对受阅的 1978匹战马也都作了安排.当然这一切是在中央领导之下进行的,周恩来常常具体过问.如10月1日中央领导人的车队如何从中南海开到天安门下,周恩来带罗瑞卿都曾亲去检查.
庆典前中央人民政府举行首次会议
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是9月30日由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选出的.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委员有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等56人.当日下午6时,全体代表利用统计选票时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尔后回到会场才宣布上述结果.简短隆重的闭幕式,由毛泽东主持,朱德致闭幕词,奏义勇军进行曲.主席台上第一次悬挂了五星红旗.散会时天已经很晚了.
习惯晚上办公批阅文件的毛泽东,这一天夜以继日一直工作到10月1日凌晨6点多(见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于10月1日下午二时在勤政殿召开.全体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随即,选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会议还宣布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并通知各外国政府只有这个政府才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会议开完,全体领导人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到天安门后下车登楼,下午三时庆典准时开始.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会场
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修葺一新,城楼上横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画像(40年代着冠照).两旁的标语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没有国徽,因为9月25日、26日政协的座谈会及审查委员会上认为还要修改,所以27日全体会议上只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纪年4个决议.
那时,东西三座门(正式名称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及南面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长长的红墙,正南门即砖石结构的中华门都还存在,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封闭的会场.与8个月前北平刚解放时的天安门前比较,可说是焕然一新,宽广平坦得多了.此外在现在国旗旗杆的地方已竖了一根当时看来已很高的旗杆,旗杆上有一个金色的顶.中华门外正阳门、前门箭楼两旁的许多建筑物上都张灯挂旗.“北平东站”、“北平西站”的大字一夜间都改成“北京东站”、“北京西站” 了.会场里的工人、学生、干部、市民、城防部队都举了临时赶制的五星红旗及其他红旗、红灯和彩色小旗,特别是用红绢糊的大小不同的五角星灯,真是成了红旗红灯的海洋,只有市民中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举着绿底白色的星月旗,显得分外不同.会场上的群众共达30万人,分区席地而坐,很有秩序.金水桥北没有现在的观礼台,但搭了两个简单的台子,一个供大会指挥用,一个给惟一的外宾观礼团,这就是前一天刚到的以法捷耶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受检阅部队则站在东长安街.
那时交通工具少,群众近则列队步行来,远的坐火车来.我当时所在的单位,临时编为华北革大第四部,住在西苑大院.华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队伍迤逦一里许要步行到清华园车站.天未亮起床,到车站已7点,乘装煤的黑敞篷车,走了两小时才到前门车站.经过西直门车站时还见到门头沟工人也坐火车来.虽然“旅途”这样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在前门席地而坐等到下午两点才安排进入会场,午饭是馒头凉水,每人领到三块糖、两个梨,是节日优待.
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讲话
庄严隆重的开国大典终于在10月1日下午3时开始.那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下午却放晴了,真是老天也和万民同庆.典礼的程序是: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宣布开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就位,副主席就位,委员就位;奏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升国旗(同时鸣礼炮,礼炮毕);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游行.毛泽东主席宣读的公告,约九百字,虽未收入新出的八卷本《毛泽东文集》,但收入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及《共和国档案1949-1996》.
提到开国大典,人们很容易想到毛泽东主席那句震古铄今的名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这句话,并不是毛泽东在天安门楼上讲的,而是在此之前的9月21日的政协开幕词中讲的.原文是“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篇文章已收入《毛泽东文集》.
还可提及的是升国旗、鸣礼炮.鸣礼炮从北平解放后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7月7日晚天安门20万群众纪念抗战12周年及政协筹委会召开时放的.第二次是9月21日新政协开幕时鸣了礼炮54响.这次开国大典则以54门礼炮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当时还未有现在56个民族之说),28 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奋斗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正在礼炮轰鸣时,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场群众都把红旗红灯高高举起,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参考资料:老师说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