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不南迁

问题描述:

崇祯为什么不南迁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从明史来看,当时李自成破宣府和大同以后,布声了一道讨明檄文,其中的一句——“君非甚黯,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尽管李自成说“君非甚黯”——皇帝并不坏,朱由检还是颁布了一道“罪己诏”,深刻地为国家危亡而检讨,一再声称都是朕的过错.他的本意是想凝聚日趋涣散的民心,挽狂澜于既倒.可惜的是,事已至此,空话已经于事无补了.
崇祯皇帝随后第一次想到南迁,并召见了附马都尉巩永固,巩永固也极力表示赞同——理由是“宣大已失,京师实不能在守,闯逆兵峰朝夕将至矣”.
随后,左中允李明睿也上书皇帝“南迁”,但是遭到内阁首辅陈演,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的极力反对.崇祯无奈,从他后面回复给李明睿的奏折中可以看出——“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都察御使李邦华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写给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迁”,把南京作为陪都,留下一条退路,维系民众的希望.朱由检看了他的奏疏,赞叹不已,兴奋得绕着宫殿踱步,把奏折揉烂了还不放手——这应该是他第二次有了南迁的想法.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立即召见了陈演,对他说:李邦华说得对!不过陈演是坚决反对“南迁”的,他故意向外透露了这个消息,并且鼓动言官猛烈抨击“南迁”的主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言官的猛烈抨击让崇祯皇帝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临终曾说“文官皆可杀”,估计就是来源于此——立场发生变化,随后做出一个决定:死守北京——这个绝对不是他的本意——理由是:如果朕一人单独而去,宗庙社稷怎么办?陵寝怎么办?京师百万生灵怎么办?国君与社稷同生死,就道义的正统. 而内阁这时也出了一折中的方案——让太子去南京030600.net监国.该方案被崇祯否决.他认为太子太小不足于服众,事实上南明的发展证明他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果他不去南京,让太子去是没什么效果的!
崇祯皇帝“南迁”问题上,前后判若两人,实在是身不由已,关键在于内阁坚决反对.陈演也有压力,不得不乞求辞职.崇祯帝在罢免他的前一天,对陈演说了这样一句这样的的话:“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对这位首辅的消极辅政,显得无可奈何.所谓“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的事,就是“南迁”.继任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更加老奸巨滑,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对“南迁”不置可否.当巩永固、项煜提议“南迁”时,他都在场,始终一言不发,用沉默来表示委婉的否定.使得崇祯感到孤立无援,在龙椅上身舒足,仰天长叹.
美国著名的汉学家魏斐德的《洪业——清朝开国史》,谈到“南迁”不成时,有这样一段透辟的分析:这对后来满清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清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政权,拥有了他们最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祯皇帝的决定还导致诸多皇位继承权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此外,反清复明阵营也因此少了一批立志收复失地,光复北方家园的北方人.崇祯皇帝的这一自我牺牲的决定,就这样最终毁灭了后来复明志士坚守南方的许多希望.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pass..
下一页:复合函数求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