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繁体字转变简体字如题

问题描述:

什么时候繁体字转变简体字如题
繁体字什么时候出现的?又什么时候转变简体字…为什么香港用繁体字而大陆用简体字?是因为英国所导致的?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 ,从秦朝起,汉字就出现了“正体”和“草体”的分化.“正体”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印刷雕版等;“草体”用于非正式的场合,例如笔记、通信、记帐等.因不登大雅之堂,因此草体只求方便,不求好看,因而在草体中,产生了对汉字笔画的简化.二者分工使用,相互补充. 因为草体书写方便、使用广泛,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会对正体字造成影响.秦朝以小篆为正体字,以隶书为草体;到了西汉,隶书就取代了小篆,成为正体了,楷书则取代了原来隶书的位置,成为了草体.东汉以后,楷书又代替了隶书成为正体,另一种字体——行书,成为了通行的草体.由于行书难以辨认,因此它一直没有能够取代楷书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但行书中对汉字结构的简化,则对楷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约在汉朝末年,楷书在吸收了行书中对汉字结构的简化后,产生了一种简化的楷书字体,此即“俗体”. 从历史上来看,俗体字的生命力相当强.从汉朝碑铭俗体字、六朝碑铭俗体字、唐朝碑铭俗体字和经卷俗体字直到宋元明清雕版印本俗体字,俗体字在民间一直流传,不绝于缕.由于书写和辨认都比较方便,因此俗体字在社会上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不但非正式的场合使用,正式的场合也开始使用;不但一般人用,学者也开始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专门收录俗体字,宣告俗体字正式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到了唐朝,俗体字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后来的学者如张参、唐元度等人都主张“变通”,不必拘泥于“正俗之辩”.到了明朝末年,俗体字不但在“贩夫走卒”中流行,也在知识分子中流行开来,有些学者还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并使用俗体字.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自白:“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从保存到现在的黄宗羲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有意识地系统使用俗体字,如“议”、“当”、“难”字等,都与后来的简化方案相同.可以想见,如果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俗体字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将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会比后来简化汉字的实行早几百年.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汉字正字法出现了复古的趋势.与在文体上极为讲究一样,八股文对用字也极为讲究.但在明朝,由于要求还不严格,因此汉字正字法的复古现象还不严重. 汉字正字法的真正复古是在清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语气、用词的规定都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对用字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明确宣布,只许用“正体”字,不用“俗体”字,违者严办.1874年,龙启瑞奉谕作《字字举隅》一书,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堪称清朝字体复古的典型.而乾隆为《四库全书》钦作的《辩正通俗文字》中更公开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钱玄同先生严厉斥责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那亡清的什么政府,更大倡其文字复古的论调,雷厉风行的强制执行起来.……这样是正体,那样是俗体,狺狺不休!其实他们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满清在文字上强制执行复古政策,表面上看似与其“剃发易服”和篡改古书内容的做法相反,但实际目的相同.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的实质,就是为了引导知识分子面对故纸、背对现实,把被他们篡改后的古书与古代字体作为隔绝知识分子与平民百姓的藩篱,以防止他们互相串联,引发反抗异族统治的烈火. 满清在文字上的复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汉字的印刷字体(“正体字”)与手写(“俗体字”)的分离,给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於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的中共采用」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於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22年钱玄同在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化方案》说「文字是一种工具,自应以适用与否为首要标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简化汉字是治标方法,治标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当时还提出汉字拼音化,能说就能写,不过中国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罢.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当时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麼写,书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较容易写、容易认,更能普及大众.同年八月,国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简化的原则为:1、述而不作.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已简化的字就不再求简.但是,立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对.结果,於1936年2月废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 中共的文字简化运动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简体字出炉 1949年中共政权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於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该会於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於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2000年12月,中共通过了一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定於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共中央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话播音和电影中夹杂滥用.电影、电视剧中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在剧中一般也要说普通话,如因内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过多,使用方言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数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戏剧则不在此列.「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 ,源於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的中共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於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著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22年钱玄同在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化方案》说「文字是一种工具,自应以适用与否为首要标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简化汉字是治标方法,治标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当时还提出汉字拼音化,能说就能写,不过中国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罢.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当时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麼写,书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较容易写、容易认,更能普及大众.同年八月,国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简化的原则为:1、述而不作.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已简化的字就不再求简.但是,立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对.结果,於1936年2月废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简化运动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简体字出炉 1949年中共政权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於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该会於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随即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1986年由「国务院」废止「二简方案」.同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成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时发表「关於简化字的联合通知」,一致表示: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至此,大陆汉字简化运动暂告一段落.2000年12月,中共通过了一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定於2001年一月一日生效.中共中央将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的通用的语言文字地位,同时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话播音和电影中夹杂滥用.电影、电视剧中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在剧中一般也要说普通话,如因内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过多,使用方言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数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戏剧则不在此列.根据王均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一书的分析,《汉字简化方案》收入的简化字可分为以下八类:1.简省原字形体,如“醫”作“医”,“瘧”作“疟”2.保持原字轮廓:如“肅”作“肃”, “傘”作“伞”3.草书楷化:如“專”作“专”,“長”作“长” 4.采用古字体:如“豐”作“丰”,“從”作“从”5.用符号代替原字的一部分:如“漢”作“汉”,“僅”作“仅”6.另造新形声字:如“驚”作“惊”,“護”作“护”7.同音代替:如“裏”作“里”,“幾”作“几”8.其他:如“舊”作“旧”,“靈”作“灵” 简体字实施现况 简体字实施之后,许多人看不懂前人的书画、古籍、以及古迹上的提字,这将造成文化断层的现象,於是今日提倡「识繁应简」.也就是鼓励字简体字,但是要多认识繁体字.就好比实施白话文之后,仍然要阅读文言文.大陆很多招牌常看到繁体字,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国南方航空、「宏碁」电脑.目前大部份圣诞卡、贺年卡多为繁体字,匾额、书法繁简并存.在北京,「中国海淀购书城」大招牌、北大的「艺专」大浮雕字,许多招牌为求美观,使用繁体字较多.不过,教科书、出版社、电视等则一律用简体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体.(台湾学生在北大P.108) 作为独特的一门艺术:中国书法,在中国大陆一直没有被简化字所约束.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举世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艺术的功能不在於传递信息和记录历史,所以,没有必要用简化字的形式.事实上,草书艺术本来就是简化字.要把一个多重笔划的字,艺术的简化,再表现美的形态,这绝非易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港台的汉字变化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基本停止了 所以现在大陆用简体字 港台基本上用的还是1949年前的字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