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

问题描述:

为什么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
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什么去照亮别人?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教师是“蜡烛”、“春蚕”.长期以来,这种比喻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它刻画出教师工作的艰辛与奉献精神,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勤奋工作的座右铭,仍有不少领导以此来赞扬、抑或要求教师.诚然,现代教师依然需要弘扬奉献精神,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的价值是否仅仅是奉献?当我们在经意不经意地运用“蜡烛、春蚕”与教师作类比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喻之后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方面的问题.一味以“蜡烛、春蚕”精神作为好教师的象征,违背了现代教学规律的要求.这是因为:其一,“蜡烛”、“春蚕”精神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只有全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育成人才.然而,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不仅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而且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舍得在教学上花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其二,过分强调“蜡烛、春蚕”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观念和能力.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如何学会知识和学会如何学会知识.它要求学生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有效教学的观念,很难想象他会教会学生有效学习.其三,过分强调“蜡烛、春蚕”精神,实际上等同于“杀鸡取卵”,会有损教师的身体健康.教师是人而不是机器,不能不停地运转.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蜡烛”精神固然可赞,但不可取.经常有报载中年教师英年早逝,不是令人十分痛心吗?试想,如果他们健康长寿,不是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么?
二是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一味以“蜡烛”、“春蚕”作为对好教师的歌颂,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取向:其一是牺牲小利,以获大利;其二是客观上宣传了义利之间的对立.“蜡烛”与“春蚕”都是以“舍生取义”为取向的,是取义不取利的,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却违背了义利对立统一的道德基本原理.
三是师德方面的问题.这一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掩盖了教师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面临的种种冲突与困境.作为教师,他不仅受着“蜡烛”与“春蚕”这种理想人格的影响,也受着职业群体内以及社会其他群体的道德观念的熏陶与冲击.“蜡烛”与“春蚕”是教师的一种理想人格,是我国社会中教师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善典型.但这种理想人格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的今天,势必与某些教师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发生冲突,使他们在选择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时面临种种困境.
“蜡烛”、“春蚕”,多么可歌可泣的教师形象,多多少少也使教师有了一个悲剧角色的意象一一燃烧、流泪、毁灭!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风烛残年”再到“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通过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毁灭自己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却无法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而社会却视之为教师的必然本分,这既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有悖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及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我想人们不应再歌颂教师的“红烛”精神,有谁知道那泪滴中的辛苦?也不要再以“春蚕”作为教师的代名词,又有谁知道那春蚕的悲伤与苦恼?更要请做教师的不要去做蜡烛、春蚕,蜡烛叫人平庸、渺小,光亮微小短促;春蚕叫人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既做教师,就要有比蜡烛更多的光亮照耀世界,就要比蜡烛的生命更加永久,更加辉煌,就要有比春蚕更多的打破常规的精神.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