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后稷的翻译,原文是周后稷,名弃.

问题描述:

古文后稷的翻译,原文是周后稷,名弃.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洛阳后期又分三周(即:东周洛阳首都里的周王室,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62】死前,封弟弟姬揭为桓公都河南,史称西周【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周朝末代帝王周赧王后来迁于此】,西周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威公即位.威公死,他的儿子惠公即位,惠公封他的小儿子另外到巩城立国【河南省巩县】,也称东周.另外还有周武王灭商的镐京宗周【西安市长安区西北】).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其中共和有14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两周共有三十七位帝王(西周十二王,东周二十五王),约延续792年.
  司马迁的原文如下: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史记.周本记第四》).
  许雨浓的译文如下:
  周国祖先后稷(稷指粟或黍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的小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台氏”部落首领的女儿,大家称她为“姜源”.姜源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帝后.
  也就是说,后稷的母亲“姜源”与殷的祖先“子契”的母亲简狄,都是帝喾的妻子,只不过子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算起来后稷与子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一天,姜源到野外看到一个巨人的足迹,她的芳心跳动不已,脸上露出了害羞的笑意.她认为留下足迹的人才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因此想将自己的脚与巨人的脚印合在一起.等她犹豫再三,见四周无人时,她才勇敢地将自己的玉脚与巨人的足迹合上,那一瞬间的感觉让她浑身飘然,这样,姜源怀孕了.
  姜源怀孕十月后,生了一个儿子,她以为不吉祥.于是,把这个神话儿子抛弃在狭窄的小巷中.然而,不管是马还是牛经过小巷时都不踩他.姜源觉得奇怪,又把婴儿抛弃在森林里,正好森林来了一群人,她只好将婴儿抱走,重新抛弃到水渠的冰上(想让婴儿冻死);结果一些飞鸟看到这可怜的婴儿,用羽翼盖在小生命的身上.经过这番折腾,姜源以为是神在帮这个弃婴,才决定把他养大成人.她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成长,想给他取一个小名.她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儿子是自己开始要抛弃的,所以取名为“弃”.
  再说弃从小就有大志,他还是三岁的小孩时,就喜欢种植谷物和桑麻,而且是苗儿茁壮,结下了累累的硕果.等弃长大成人,喜欢上了农耕.其本领是——知道什么土质种什么样的庄稼,导致农夫学习种植技术都要来请教他.
  尧帝听说这件事后,推选弃当了中科院农耕院士.让弃像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研究水稻杂交一样、潜心研究农业技术,天下人因为他都得到了利益.
  到了舜帝时,舜帝对这位农业战线上的大功臣说:“弃呀,天下百姓因水旱之灾开始忍饥挨饿,你以后研究农作物的课题时,是不是对各种谷物都能准确地定下播种的时间?”
  舜帝说完,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位科学家的大力支持,把弃的封地定在了邰(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后稷”(意思是百谷的皇帝).这样有别于姬姓.
  也就是说,由于后稷对农耕的贡献,舜帝把弃从黄帝一族中分割出来,提高到独立平等的始祖地位(因为古代以姓氏代表地位).
  接着史料介绍说:后稷的兴盛时期,是在唐尧、虞舜和夏禹之际,这些帝王都有美好的德政.等到后稷逝世,他的儿子不窋(音:zhú)继位.不窋还没有长大成人,夏王朝的政权就已经衰落.其原因是废弃了农业.不窋从他父亲身上学来的就是农业知识,他见夏王不重视农业,加上免除了他的官职,只好在戎狄(古人把东方部落称为夷,南方部落称为蛮,西方部落称为戎,北方部落称为狄)之间奔波做军火生意(也许是传授农业知识).等到不窋逝世,他的儿子“鞠”继位.鞠逝世,鞠的儿子“公刘”继位.公刘虽然也奔跑在戎狄之间,但是他有自己明确的项目:重新修后稷的大业,务农生产,巡察各地能适应种植什么样的作物,从漆地、沮地(二地均为陕西省铜川市一带)渡过渭水,砍伐木材用来做生意,让出行的人有钱花,定居的人有积蓄,邰国的人民依赖他富裕起来.
  刘公的改革开放政策搞活了经济,周边国家的百姓听说这件事后,心中都很敬仰,多数人迁到了邰国.周国的政道开始从刘公兴起,所以诗人创作诗歌为他歌功颂德.等到刘公死,他的儿子“庆节”继位,把国都迁到了豳(音:bīn.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至于庆节在位多少年,做了哪些事,历史没有记载下来.《诗经•豳风》就是指豳地一带的民歌.庆节死后,他的儿子“皇仆”继位.皇仆死,他的儿子“差弗”继位.差弗死,他的儿子“毁逾”继位.毁逾死,他的儿子“公非”继位.公非死,他的儿子“高圉(音:yǔ)”继位.高圉死,他的儿子“亚圉”继位.亚圉死,他的儿子“公叔祖类”继位.公叔祖类死,他的儿子“古公亶父(音:dǎnfǔ)”继位.古公亶父重新修后稷和刘公的事业,积德行义,邰国人都爱戴他.
  不知道是不是树大招风,薰育(即:猃狁.中国古代犬戎部落,也称西戎,活动于今天的陕、甘一带)部落看到邰国富强,想入侵掠夺财物,古公亶父很仁慈,他把财产送给了薰育人.可是,薰育人贪得无厌,要再次发动对豳都的进攻,这次他们要的是土地和人民.
  邰国人民见薰育人贪得无厌,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群情激愤,想和薰育开战.古公亶父忍耐地做思想工作说:“有人民就会立君主,是想让君主为民众谋福利.如今戎狄人之所以要进攻我们,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和人民.人民跟着我和跟着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人民如果是因为我的原故与敌人决战,以牺牲父子亲人为代价,让我于心不忍!”
  古公亶父说完,为了防止事态的扩大,他带着属下官员离开了豳都,渡过漆、沮二条河流,翻越梁山(渭河以北的北山南端),停留在岐山(陕西省歧山县以北)脚下.
  豳都人见古公亶父带着官员离开,全部扶老携幼跟随来到了岐山.等到其它的国家听说古公亶父如此仁爱,多数前来归附.古公亶父看到这些人都是从戎狄部落投奔过来的,觉得这些人前来归附,是向往安定的生活,于是他废除了戎狄人居无定所的游牧风俗,大量修建城邑房屋,做到城邑中的军事区与居民区分开.设置了礼、兵、户、工、刑五部官员(另一种人认为《礼记》中有:“天子之五官曰司空、司徒、司马、司土、司寇”.笔者认为周这时不是王朝,加上“司徒”即为“司土”的谐音,所以不认同)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安定了国家.人民都安居乐业,如此一来,人民创作诗歌歌颂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的王后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太伯(后世称吴太伯.春秋吴国的第一任国君),次子名叫虞仲.另外,他还有一个名叫太姜的妃子生了第三个儿子名叫季历.季历娶了太任,太任与公婆太姜一样贤惠,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昌,看上去姬昌有圣人的瑞兆.古公亶父看到这位孙子,喜上眉梢,笑逐颜开地说:“我姬氏后世如有兴旺发达的一天,难道说就是姬昌吗?”
  古公亶父对孙子的一番称赞,让他的长子和次子都知道——父亲想让季历继位.为了让父亲实现心愿,太伯、虞仲兄弟俩逃到了南方荆蛮之地(指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纹身、剃发(表示自己低贱),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小弟弟季历.
  古公亶父死后,季历如愿以偿,这就是公季.公季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尤其仗义;周边的诸侯顺从了他.等到公季被商朝第二十九任帝王文丁杀害,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商纣王所封的西伯侯(周文王).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奠基人,所以笔者就从周文王开始说周
  哥们 是大成的啊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